拖木埂人給孩子起名
王會蘭說不過顏永農,也不想在孩子的名字上過多糾結,在她看來隻要有個名字讓她叫得兒子應就行,也就認可了“顏邊兆”這個名字。
隻是她喊起“顏邊兆”來總總覺得不順口,舌頭、牙齒、嘴皮子配合很不協調。因而她采用村裏人叫男孩的習慣,取名字的後一個字加上一個“牯”,於是叫兒子“兆牯”。
村裏有顏、王兩大姓,另有兩三家雜姓。村裏人同姓的人喊名字一般不喊全名,因為除了婆婆媳婦是外姓人,大家都共著一個姓氏,姓後麵的才是各自獨有的。
一家人一般不呼全名的,上輩人喊下輩人呼不帶姓的名字,下輩人喊上輩人或平輩人之間都是按稱謂呼喊,這樣顯得親熱。有做兄長的直呼弟妹的名字,幾乎沒有做弟妹的直呼兄長的名字。
就連顏、王兩大姓之間稱呼都不帶姓的,隻有稱呼那丁、舒姓人時才帶姓。看,這明顯就有強弱親疏之分吧!
同姓中若連名帶姓地喊一個人顯得生疏,被喊的人私下裏有想法:“對我這樣客氣、見外。”連小學生都認為老師不帶姓喊他是喜愛他。
拖木埂人的男人一出生姓名裏有兩個字定了,一個是姓,一個是代表輩分的字。就拿現在顏姓人來說,他們上幾輩的先人集普時給後人排了十代的輩分:登、濤、受、景、名、永、恭、年、格、導。顏姓男人多半是“名、永、恭”字輩的人。
這樣起名主要是便於相鄰之間互相稱呼,輩分是掛了牌的定了身份。尊長比年長更要得到尊敬,即使是六十歲的晚輩也要稱幾歲的長輩的叔。當然年紀小的長輩不能直呼年紀大的晚輩的名字,稱呼時加上“哥”。
同宗男人的名字隻有後麵一個字的區別,喊一個字少了於是加一個“牯”。
拖木埂的姑娘的名字不用輩分,說是“女子無宗派。”她們的輩分就隨自家兄弟的。
顏永農是不讚成王會蘭叫“兆牯”的,或者說很反感她那樣叫。因為家裏人這樣叫別人就隨著這樣叫,在青少年時代被這樣叫帶有喜愛的情感,到了結婚了,做爹了,人們叫順了口,一時改不過口來,這時叫他帶“牯”叫他兒子也帶“牯”,上下兩代輩分不明了。
特別是顏邊兆的小輩、晚輩會叫他“兆牯哥或兆牯叔”,這種既小看他又尊敬他的矛盾叫法讓人聽了滑稽。
最不能容忍的是兒子將來外麵工作,家裏人去了當著他的領導、同事或下屬‘兆牯、兆牯”地喊多不文雅,因而顏永農讓王會蘭不要那樣叫,很強硬地說:“他的全名叫‘顏邊兆’,你再叫他‘兆牯’我就不客氣你。”
這回王會蘭聽不進,固折地堅持自己的叫法,決不讓步。“在外麵住了沒得三天像鍍了一層金,出去走了一圈像粘了仙氣。忘了你的根基在哪裏,起個名字祖宗定的輩分都不用。你是高大硬氣了,什麽事都是你說了算,我們都得照你的意思做。我已不是你的頂火磚了,剛好成了你的下飯菜了。凡是我口中吐出的音都灌了你的耳,不管做的麽事都刺了你的眼。”
歇了口氣王會蘭接著說:“我說你大男人味玩得太足了!我一直忍讓著,總是認為忍讓在自家人名下,沒忍讓在外人名下,你就認為我老實,好欺負,我今後就把“兆牯”叫了正起來,看你怎麽不客氣我?你有狠就把我舌頭割下來!是的,我沒有了舌頭就喊不成了。”
“我曉得你脹了一肚子冤枉氣等著找人發泄,我去招惹你是我腦袋裏灌水了。你想叫他什麽都行,隻要叫得應他。”顏永農又一次認風了。
顏永農接著說:“好了,不值得為這點事傷了夫妻感情影響家庭和睦。別人家得了兒子歡天喜地,請客,唱戲,放電影慶賀,而我們家呢?像戰場,烏煙瘴氣,愁眉苦臉,充滿*味。讓外人知道要說閑話的。”
自顏邊兆來了這個家後顏永農委曲求全的時候多了,為了兒子他也常認風也落下風。當然王會蘭說的不無道理,顏邊兆已把顏永農的整個身心占滿了,沒有留一點餘地給她們母女,他甚至有點排斥她們,有點嫌她們礙事,對她們母女吹胡子瞪眼睛的情況也多了。
他想想是自己不對,畢竟是一家人,都是自己的親人,家庭和睦需要大家共同營造共同維係。而且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於是他軟下口氣連哄帶勸說妻子,又一次避開了一次家庭風暴。
顏永農想開了,村裏人都習慣帶“牯”叫男孩子,並且村裏人的看法跟他妻子的看法一致,自然做法也就跟他妻子一樣,他也改變不了這千百年來的鄉俗習慣。嘴長在別人腦袋上,不可能一一更正他們的叫法。不過你可以叫你的,我可以讓我兒子不應。
王會蘭對顏永農說的“你想叫他什麽都行,隻要叫得應他.。”這句話也沒細細體會,還以為他同意她的叫法呢。
就在這天傍晚,顏邊兆在門前的場地上玩陀螺,王會蘭煮熟了夜飯站在天井裏喊:“兆牯,吃夜飯。”過一會不見他進來又大聲喊:“兆牯,喊你呢。”還是不見他應聲。王會蘭氣鼓鼓走到大門口喊:“顏邊兆---。”
“哎。”顏邊兆立馬應了。
“我先喊你時你耳朵打蠅子去了?”王會蘭帶氣罵。
“你先沒有喊我,你喊的是兆牯。”顏邊兆還嘴。
“兆牯不是你嗎?”
“我不叫兆牯,我叫顏邊兆。”
“顏邊兆是你爸起的,兆牯是我起的,都是你的名。”會蘭說。
“兆牯不好聽,是罵我,我不應,我不要這個邋遢名字。”顏邊兆堅持說。
沒法,王會蘭之後隻得叫他全名了。顏永農更是在人前人後反複叫著兒子的全名,久而久之人們似乎明白他的用意,也就客隨主便地叫他兒子“顏邊兆”了。後來這個名字總算在熟人中推廣了。
王會蘭說不過顏永農,也不想在孩子的名字上過多糾結,在她看來隻要有個名字讓她叫得兒子應就行,也就認可了“顏邊兆”這個名字。
隻是她喊起“顏邊兆”來總總覺得不順口,舌頭、牙齒、嘴皮子配合很不協調。因而她采用村裏人叫男孩的習慣,取名字的後一個字加上一個“牯”,於是叫兒子“兆牯”。
村裏有顏、王兩大姓,另有兩三家雜姓。村裏人同姓的人喊名字一般不喊全名,因為除了婆婆媳婦是外姓人,大家都共著一個姓氏,姓後麵的才是各自獨有的。
一家人一般不呼全名的,上輩人喊下輩人呼不帶姓的名字,下輩人喊上輩人或平輩人之間都是按稱謂呼喊,這樣顯得親熱。有做兄長的直呼弟妹的名字,幾乎沒有做弟妹的直呼兄長的名字。
就連顏、王兩大姓之間稱呼都不帶姓的,隻有稱呼那丁、舒姓人時才帶姓。看,這明顯就有強弱親疏之分吧!
同姓中若連名帶姓地喊一個人顯得生疏,被喊的人私下裏有想法:“對我這樣客氣、見外。”連小學生都認為老師不帶姓喊他是喜愛他。
拖木埂人的男人一出生姓名裏有兩個字定了,一個是姓,一個是代表輩分的字。就拿現在顏姓人來說,他們上幾輩的先人集普時給後人排了十代的輩分:登、濤、受、景、名、永、恭、年、格、導。顏姓男人多半是“名、永、恭”字輩的人。
這樣起名主要是便於相鄰之間互相稱呼,輩分是掛了牌的定了身份。尊長比年長更要得到尊敬,即使是六十歲的晚輩也要稱幾歲的長輩的叔。當然年紀小的長輩不能直呼年紀大的晚輩的名字,稱呼時加上“哥”。
同宗男人的名字隻有後麵一個字的區別,喊一個字少了於是加一個“牯”。
拖木埂的姑娘的名字不用輩分,說是“女子無宗派。”她們的輩分就隨自家兄弟的。
顏永農是不讚成王會蘭叫“兆牯”的,或者說很反感她那樣叫。因為家裏人這樣叫別人就隨著這樣叫,在青少年時代被這樣叫帶有喜愛的情感,到了結婚了,做爹了,人們叫順了口,一時改不過口來,這時叫他帶“牯”叫他兒子也帶“牯”,上下兩代輩分不明了。
特別是顏邊兆的小輩、晚輩會叫他“兆牯哥或兆牯叔”,這種既小看他又尊敬他的矛盾叫法讓人聽了滑稽。
最不能容忍的是兒子將來外麵工作,家裏人去了當著他的領導、同事或下屬‘兆牯、兆牯”地喊多不文雅,因而顏永農讓王會蘭不要那樣叫,很強硬地說:“他的全名叫‘顏邊兆’,你再叫他‘兆牯’我就不客氣你。”
這回王會蘭聽不進,固折地堅持自己的叫法,決不讓步。“在外麵住了沒得三天像鍍了一層金,出去走了一圈像粘了仙氣。忘了你的根基在哪裏,起個名字祖宗定的輩分都不用。你是高大硬氣了,什麽事都是你說了算,我們都得照你的意思做。我已不是你的頂火磚了,剛好成了你的下飯菜了。凡是我口中吐出的音都灌了你的耳,不管做的麽事都刺了你的眼。”
歇了口氣王會蘭接著說:“我說你大男人味玩得太足了!我一直忍讓著,總是認為忍讓在自家人名下,沒忍讓在外人名下,你就認為我老實,好欺負,我今後就把“兆牯”叫了正起來,看你怎麽不客氣我?你有狠就把我舌頭割下來!是的,我沒有了舌頭就喊不成了。”
“我曉得你脹了一肚子冤枉氣等著找人發泄,我去招惹你是我腦袋裏灌水了。你想叫他什麽都行,隻要叫得應他。”顏永農又一次認風了。
顏永農接著說:“好了,不值得為這點事傷了夫妻感情影響家庭和睦。別人家得了兒子歡天喜地,請客,唱戲,放電影慶賀,而我們家呢?像戰場,烏煙瘴氣,愁眉苦臉,充滿*味。讓外人知道要說閑話的。”
自顏邊兆來了這個家後顏永農委曲求全的時候多了,為了兒子他也常認風也落下風。當然王會蘭說的不無道理,顏邊兆已把顏永農的整個身心占滿了,沒有留一點餘地給她們母女,他甚至有點排斥她們,有點嫌她們礙事,對她們母女吹胡子瞪眼睛的情況也多了。
他想想是自己不對,畢竟是一家人,都是自己的親人,家庭和睦需要大家共同營造共同維係。而且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於是他軟下口氣連哄帶勸說妻子,又一次避開了一次家庭風暴。
顏永農想開了,村裏人都習慣帶“牯”叫男孩子,並且村裏人的看法跟他妻子的看法一致,自然做法也就跟他妻子一樣,他也改變不了這千百年來的鄉俗習慣。嘴長在別人腦袋上,不可能一一更正他們的叫法。不過你可以叫你的,我可以讓我兒子不應。
王會蘭對顏永農說的“你想叫他什麽都行,隻要叫得應他.。”這句話也沒細細體會,還以為他同意她的叫法呢。
就在這天傍晚,顏邊兆在門前的場地上玩陀螺,王會蘭煮熟了夜飯站在天井裏喊:“兆牯,吃夜飯。”過一會不見他進來又大聲喊:“兆牯,喊你呢。”還是不見他應聲。王會蘭氣鼓鼓走到大門口喊:“顏邊兆---。”
“哎。”顏邊兆立馬應了。
“我先喊你時你耳朵打蠅子去了?”王會蘭帶氣罵。
“你先沒有喊我,你喊的是兆牯。”顏邊兆還嘴。
“兆牯不是你嗎?”
“我不叫兆牯,我叫顏邊兆。”
“顏邊兆是你爸起的,兆牯是我起的,都是你的名。”會蘭說。
“兆牯不好聽,是罵我,我不應,我不要這個邋遢名字。”顏邊兆堅持說。
沒法,王會蘭之後隻得叫他全名了。顏永農更是在人前人後反複叫著兒子的全名,久而久之人們似乎明白他的用意,也就客隨主便地叫他兒子“顏邊兆”了。後來這個名字總算在熟人中推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