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也有很大的可能。”周至說道:“史籍上記載‘羅羅一族,戀主尤盛’,奢香夫人是他們主人的祖先,在彝族核心地區,敢動她畫像的人怕是真沒幾個。”


    “小苗!肘子!出來洗手吃麵條了!”王老爺子在外頭喊道。


    首都炸醬麵給周至的印象曾經很一般,哪怕是首都飯店的,他都覺得真的很一般。


    直到吃到王老爺子製作的雜醬麵,周至才感覺到了自己的孤陋寡聞。


    裏邊的細節相當的多。


    肉丁和五花肉丁要分先後來炸,一起下的話就可能五花肉丁的瘦肉幹柴了,肥肉還油太多。


    又比如加蔥,因為之後還需要長時間的炸製,所以蔥很容易糊,最好的做法就是先用小火將蔥放到香油或者鮮好花生油裏去炸,之後再將炸焦的蔥扔掉,用蔥油繼續加工。


    炒醬也有講究,醬是兩種,一種用黃豆做的幹黃醬,一種是麩子做的甜麵醬。老爺子吃東西認地方,吃醬一定買前門外六必居的、錦什坊街大鼎和的,或者阜成門外大葫蘆的。


    將兩種醬按照一定比例放到碗裏,還要用老黃酒調和,最後調成“醬糊”後才能用。


    炸醬時用素油,頂好是小磨香油,其次是好花生油。


    炸醬的做法,是先把炒鍋洗淨燒幹,然後把蔥香油放在鍋裏燒熱,剩下的調料隻用一點蔥白和薑末。


    醬好了,接下來就是麵碼兒。


    麵碼兒就是為麵條配置的鋪在麵條上的菜蔬之類,蜀中稱為“俏菜”,但是蜀中用的俏菜肯定是熟的,而老bj甚至有生的。


    為此還有一道順口溜:青豆嘴兒、香椿芽兒,焯韭菜切成段兒;芹菜末兒、萵筍片兒,狗牙蒜要掰兩瓣兒;豆芽菜,去掉根兒,頂花帶刺兒的黃瓜要切細絲兒;心裏美,切幾片兒,焯豇豆剁碎丁兒,小水蘿卜帶綠纓兒;辣椒麻油淋一點兒,芥末潑到辣鼻眼兒。炸醬麵雖隻一小碗,七碟八碗是麵碼兒……


    麵條就是手擀麵了,寬的叫“板兒條”,細的叫“一窩絲”。板條石狀似絛帶的寬麵條,嚼起來筋道;“一窩絲”就是細麵條,無論寬細,在製作方法上都是一樣的。幾個開鍋澆入涼水以後撈出,喜歡過水的還要過水,喜歡吃鍋挑的就直接進碗。


    然後碼上麵碼兒,澆上炸醬,再來兩瓣蒜,一碗正宗的首都炸醬麵就做好了。


    王老爺子是京中文化圈兒裏出了名的饕餮,他的很多菜式在大家心目中都是極品,而且老爺子涉獵很廣,不管是昂貴的宮府菜,還是便宜的尋常麵條,都有一大番的講究,做出來的味道常常都是外邊吃不到,讓人倍感經驗的味道。


    老爺子的炸醬麵就是如此,直接改變了周至對北京美食的刻板印象,原來炸醬麵可以這麽好吃!


    “這麵條真好吃!”因為吃得爽快,麥小苗的嘴角兩邊也被麵條塗上了醬料,看著還真有點像一隻小貓了:“肘子!這個你沒做給我吃過呢?”


    “白案可是我的苦手……哦,白案是烹飪術語,就是用麥麵澱粉製作美食的功夫。”周至也在呼嚕呼嚕地刨著麵條:“這是中國淮河秦嶺以北地區人民的強項,我們那個地方,實話實說要差一些。”


    “我現在突然覺得學文科也挺好的。”麥小苗認真地稱讚道:“你們文科生做飯都好利害!”


    “呃……”這兩種屬性就沒有必然關聯的好吧,小苗你這是屬於幸存者偏差了!


    美美的一碗雜醬麵吃完,回到大房間裏,三位老人家已經把畫卷給鑒定完了。


    “看著嚇人,其實主要都是油汙。”王老爺子見到兩人進來,說出了鑒定意見:“大開門的宮院畫,明初製式,與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太祖成祖,以及仁宣英憲四宗的圖形相似。”


    這是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這些如今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曆代帝王相中,明朝皇帝的肖像良莠不齊,其中王老爺子提到的幾位,創作得極度精美,栩栩如生,而剩下的那些無論從製式還是繪製的精細程度,都無法和這幾位相比。


    其實原因就是故宮的帝王相,來源其實是多處。


    乾隆十四年十月辛巳,在內務府庫中發現了一批前朝留下的畫像,這些畫像以曆代帝後的標準像為主,還雜以名臣聖賢,均描繪精致,內務府啟奏中說道是“不似民間所為”。


    乾隆命人調查,發現它們是明清易代之後,由清室統一收貯在內務府庫中,當時隻被“視同尋常圖繪”,幾十年來無人問津,“塵封蛀蝕,不無侵損”。


    乾隆很關心此事,認為自己德業昌盛,即使前朝的皇室陵寢都為之小心維護,況且這些圖像“縑素未渝,冕旒秀發”,更不忍就隨便棄之不顧,因此下令將這批圖像統一裝裱,並且詳細指示了裝裱的等次,用料,顏色等細節。


    還下令“或有損闕。概令補綴完好。應重裝者,即付裝潢。”


    當時宮內專門負責修裱字畫的單位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屬於內務府,叫做“秘殿珠林”,用了一個多月,秘殿珠林將那批畫裝裱完成,並奉藏在修整一新的南薰殿中。


    從此以後,這些畫像就有了一個統一的名字“南薰殿曆代帝王後功臣像”。


    乾隆還為此作了一篇《南薰殿奉藏圖像記》,刊刻於石,立在殿前,並且寫了一首詩“寫照應非古,羲軒誰所傳,儼茲瞻日角,敬與保天全,暑雨寧侵幌,熏風尚入弦,睪然興景仰,籌治勉勤幹。”


    但是這批畫作並不完全,於是乾隆又命從民間尋找收集,結果當然是良莠不齊,也就是南薰殿奉藏的明代帝王相,除了六位畫工精到絕倫,其餘從民間收上來的就相當一般了。


    最搞笑的是朱元璋,除了內庫發現的幾幅“正相”麵相雍容端莊,頗具帝王之相外,民間的真就是按照傳說裏的來,豬腰子臉豬婆龍臉齊飛,估計朱元璋本人見了都得暴跳如雷那種。


    王老爺子的意思,自然是說這幅奢香夫人的畫像,與繪製明初帝王正相的畫家,是同一批人。


    “修複方案想好沒?”啟老爺子問道,不過問得也比較隨意。


    “主要就是去油,以及部分汙漬,黴斑幾乎沒有,保存狀態算是相當好的了。”


    “油汙不是很難處理的嗎?”麥小苗感到不解的問道:“我好像看過一個紀錄片,是講處理古畫的。”


    “西方主要是油畫,在油畫的底子上處理油汙難度要大一些。”周至說道:“不過我們中國的古畫基本都使用的水溶性顏料,繪製完成後還要在表麵加一層固化劑和隔離劑,用的是明礬之類的礦物,和油汙的區別很大,因此去除起來並不難,用有機溶劑溶解,甚至可以用稀釋洗潔精清洗,再澆熱水,因為油比水清,很容易就清除了。”


    “這麽簡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乘風而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二子從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二子從周並收藏重生之乘風而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