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淮因著大雪,正在阿原和琉璃圍坐在小泥爐旁煮茶閑談。聽到宗明的稟報,有些奇怪地說道:“什麽雪中故人?我的故人都在宋地,對方可有報姓名?”
宗明壓了一下聲音,說道:“老爺,對方看著,不是宋地之人,倒像是北邊來的人。”
秉淮更是奇怪:“再北我隻去過柔然,還是隨著征伐去的,哪裏來的什麽故人?”沉吟了一下,又問,“身邊可跟著什麽人?”
宗明道:“隻帶著兩個下人,不過看著更像是侍衛。雖然穿得低調,都是本朝服飾,然而體格卻比本朝人雄壯。”
阿原心中雖然也是奇怪,仍是說道:“如此大雪,人都到了門前,想來真是什麽故人也難說。對方不報姓名,怕是有什麽不便之處。”
秉淮想了想,對宗明說道:“你且去請他進來罷。”
阿原立刻道:“我和琉璃先回避一下。”
琉璃一聽,立刻起身,隨著阿原走了。
秉淮振了振衣衫,引慧急忙過來,將阿原和琉璃用過的茶盞收拾了一下。
宗明很快將那人引進家門,那人進來,不作任何拘束,一邊不急不緩往裏走,一邊將沿路的院子走廊看了一遍,完全沒有作客的樣子,倒像自己是主人一般。後麵兩個侍衛落後三步跟著,走得目不斜視。
那人走著,開口聲音洪亮地說道:“原來聽說都城地少價貴,住宅擁擠,今日看著這院子不大,倒也有些意思。不過高公做了官,應該換一處大些的宅子才是。”
宗明說道:“我們老爺因著這些年已經住習慣了,且家裏人丁又少,換與不換,空折騰一番,因此便依舊這宅子住著。客人這邊請!”
將那人引進正院。
拐過照壁,便見秉淮於廊下站著迎客。
那人抬頭看過去,秉淮眼神看過來。
秉淮愣了一下。這人麵生得很,他並不認識。然而此人眼神淩厲,帶著一貫的居高臨下,絕不是凡凡常人。
那人看見秉淮,開口先爽朗地笑了一聲,才開口說道:“對麵想必便是高公了?”
宗明看了秉淮一眼,兩人俱有些詫異地想:原來他根本也不認得人,卻為何口稱故人?
秉淮拱拱手:“在下高某秉淮,請問客人來自何方,登門所為何事?”
那人對秉淮笑道:“高公貴人多忘事,我從前受高公救命之恩,逾今近十年,十年不來探故人,每每想起,心中總是遺憾,如今終於能見到恩人,自然要來感謝一番。”
秉淮更是奇怪:“客人所言,讓我心中甚是困惑。恕我不曾記得對客人施恩,更無圖報之意。客人實在不必為此耿耿於懷。”
那人笑道:“活命之恩,豈能不報?”
人已走到廊下,抬腳踏上台階,也不要秉淮開口請讓,十分隨意地往正堂裏麵進,一邊走,一邊笑道,“我雖不曾見過高公,然而這十年,每每聽聞高公盛名於外,心甚向往,如今見到其人,竟然不覺陌生,儼然熟若故人。這宅院簡單卻別有意趣,高公其人見之平和卻盛名在外,正如我想像中一般,沒有半點出入。”
那人已自覺走到了門前,宗明看了看秉淮,秉淮微微點點頭。宗明便打起棉簾子,說道:“客人請進!”
那人也不讓,先秉淮進了堂室,秉淮跟著進去,那兩個侍衛便自覺留在了堂外廊下。
棉簾子一放,室內溫暖如春,低矮的茶桌在一大塊已經半新不舊卻古樸的地氈上鋪開,兩側各放著兔毛墊子蓋住的圓蒲團,茶桌上白玉一般的水盤裏正開著嬌黃的水仙花,清透雪白的茶盞擺在桌上,旁邊的紅泥小爐上正燒著一壺水,四周幾架上托著綠意盎然的垂莖綠植,也有造型別致的盆景,清雅的瓶中插著卷軸。
那人站著將堂內輪番看了一圈,很快身上便起了汗。室內實在是暖和,那人體格健壯,想來更是不奈這溫熱,順手解了外麵披著的狐毛大裘,隻著裏麵的夾衣。
引慧上前,將那人的狐毛長裘接了,掛在入門口處的一個美人擎瓶的衣掛上。
那人看了看那衣掛,不覺笑道:“你們漢人果然生活精致,也十分會享受!這宅子住得如此舒適,無怪你不肯換宅子了。”
秉淮不接對方的話,隻說道:“客人請坐!”
那人聽了,自覺上坐,坐北朝南,坐到了主位。秉淮看他坐下來,不是屈膝而跪,反而是盤膝相坐,於是隨著他的姿勢,也坐了下來。
然而那人體格雄壯,那蒲團顯得些微狹小,那人坐了一下,很覺得不舒服起來,便順手抽掉了蒲團,坐在了地氈上。
秉淮如若不見,隨手拿起茶壺為對方倒上茶,請道:“天寒地凍,適適大雪,請客人喝一杯熱茶先消消寒氣!”
那人也不客氣,伸手端過茶盞,雙手在兩邊擎著,放在嘴邊,一仰頭,一飲而盡。喝完了,放杯子時便說道:“這茶入口苦而澀,不知道你們漢人為何喜飲此物。”
秉淮說道:“此茶微苦是真,然而暖胃生熱,正是朔寒的佳品。客人不用嫌棄它的口味,隻管多飲幾杯。”伸手過來再倒茶。
那人揮揮手,說道:“茶不要了。喝得再多,生熱暖胃也不如酒來得好。”
秉淮微微一笑:“涼王陛下久居涼州,不習慣中原茶飲有情可原。隻是寒宅向來不備酒,薄待陛下,還請見諒。”
那人拿眼衝秉淮看過來:“我並未報姓名,你自言並不認得我,卻為何現在卻斷定我是涼王了?”
秉淮說道:“隻是勉力一猜。陛下不習飲茶,不是本朝人,言行頗有威嚴,時有北涼來本朝通好,於是冒險一猜。”
那人笑道:“十年前你與雪中挖出我,救了我的性命,也是冒險一救麽?”
秉淮說道:“當時並不知陛下身份,隻是路過偶遇,略施援手。當時陛下自有幼子在旁,即使我不出手相救,陛下也會化危為安。”
那人笑道:“你果然是不圖報的人。然而我受了你的救命之恩,怎能不報?今番來魏,共通友好,魏帝頗有聯姻之意。我無以相謝,聽說高公家有一女,權且以幼子相送,你我結為姻親,以表我感激之情,你道如何?”
宗明壓了一下聲音,說道:“老爺,對方看著,不是宋地之人,倒像是北邊來的人。”
秉淮更是奇怪:“再北我隻去過柔然,還是隨著征伐去的,哪裏來的什麽故人?”沉吟了一下,又問,“身邊可跟著什麽人?”
宗明道:“隻帶著兩個下人,不過看著更像是侍衛。雖然穿得低調,都是本朝服飾,然而體格卻比本朝人雄壯。”
阿原心中雖然也是奇怪,仍是說道:“如此大雪,人都到了門前,想來真是什麽故人也難說。對方不報姓名,怕是有什麽不便之處。”
秉淮想了想,對宗明說道:“你且去請他進來罷。”
阿原立刻道:“我和琉璃先回避一下。”
琉璃一聽,立刻起身,隨著阿原走了。
秉淮振了振衣衫,引慧急忙過來,將阿原和琉璃用過的茶盞收拾了一下。
宗明很快將那人引進家門,那人進來,不作任何拘束,一邊不急不緩往裏走,一邊將沿路的院子走廊看了一遍,完全沒有作客的樣子,倒像自己是主人一般。後麵兩個侍衛落後三步跟著,走得目不斜視。
那人走著,開口聲音洪亮地說道:“原來聽說都城地少價貴,住宅擁擠,今日看著這院子不大,倒也有些意思。不過高公做了官,應該換一處大些的宅子才是。”
宗明說道:“我們老爺因著這些年已經住習慣了,且家裏人丁又少,換與不換,空折騰一番,因此便依舊這宅子住著。客人這邊請!”
將那人引進正院。
拐過照壁,便見秉淮於廊下站著迎客。
那人抬頭看過去,秉淮眼神看過來。
秉淮愣了一下。這人麵生得很,他並不認識。然而此人眼神淩厲,帶著一貫的居高臨下,絕不是凡凡常人。
那人看見秉淮,開口先爽朗地笑了一聲,才開口說道:“對麵想必便是高公了?”
宗明看了秉淮一眼,兩人俱有些詫異地想:原來他根本也不認得人,卻為何口稱故人?
秉淮拱拱手:“在下高某秉淮,請問客人來自何方,登門所為何事?”
那人對秉淮笑道:“高公貴人多忘事,我從前受高公救命之恩,逾今近十年,十年不來探故人,每每想起,心中總是遺憾,如今終於能見到恩人,自然要來感謝一番。”
秉淮更是奇怪:“客人所言,讓我心中甚是困惑。恕我不曾記得對客人施恩,更無圖報之意。客人實在不必為此耿耿於懷。”
那人笑道:“活命之恩,豈能不報?”
人已走到廊下,抬腳踏上台階,也不要秉淮開口請讓,十分隨意地往正堂裏麵進,一邊走,一邊笑道,“我雖不曾見過高公,然而這十年,每每聽聞高公盛名於外,心甚向往,如今見到其人,竟然不覺陌生,儼然熟若故人。這宅院簡單卻別有意趣,高公其人見之平和卻盛名在外,正如我想像中一般,沒有半點出入。”
那人已自覺走到了門前,宗明看了看秉淮,秉淮微微點點頭。宗明便打起棉簾子,說道:“客人請進!”
那人也不讓,先秉淮進了堂室,秉淮跟著進去,那兩個侍衛便自覺留在了堂外廊下。
棉簾子一放,室內溫暖如春,低矮的茶桌在一大塊已經半新不舊卻古樸的地氈上鋪開,兩側各放著兔毛墊子蓋住的圓蒲團,茶桌上白玉一般的水盤裏正開著嬌黃的水仙花,清透雪白的茶盞擺在桌上,旁邊的紅泥小爐上正燒著一壺水,四周幾架上托著綠意盎然的垂莖綠植,也有造型別致的盆景,清雅的瓶中插著卷軸。
那人站著將堂內輪番看了一圈,很快身上便起了汗。室內實在是暖和,那人體格健壯,想來更是不奈這溫熱,順手解了外麵披著的狐毛大裘,隻著裏麵的夾衣。
引慧上前,將那人的狐毛長裘接了,掛在入門口處的一個美人擎瓶的衣掛上。
那人看了看那衣掛,不覺笑道:“你們漢人果然生活精致,也十分會享受!這宅子住得如此舒適,無怪你不肯換宅子了。”
秉淮不接對方的話,隻說道:“客人請坐!”
那人聽了,自覺上坐,坐北朝南,坐到了主位。秉淮看他坐下來,不是屈膝而跪,反而是盤膝相坐,於是隨著他的姿勢,也坐了下來。
然而那人體格雄壯,那蒲團顯得些微狹小,那人坐了一下,很覺得不舒服起來,便順手抽掉了蒲團,坐在了地氈上。
秉淮如若不見,隨手拿起茶壺為對方倒上茶,請道:“天寒地凍,適適大雪,請客人喝一杯熱茶先消消寒氣!”
那人也不客氣,伸手端過茶盞,雙手在兩邊擎著,放在嘴邊,一仰頭,一飲而盡。喝完了,放杯子時便說道:“這茶入口苦而澀,不知道你們漢人為何喜飲此物。”
秉淮說道:“此茶微苦是真,然而暖胃生熱,正是朔寒的佳品。客人不用嫌棄它的口味,隻管多飲幾杯。”伸手過來再倒茶。
那人揮揮手,說道:“茶不要了。喝得再多,生熱暖胃也不如酒來得好。”
秉淮微微一笑:“涼王陛下久居涼州,不習慣中原茶飲有情可原。隻是寒宅向來不備酒,薄待陛下,還請見諒。”
那人拿眼衝秉淮看過來:“我並未報姓名,你自言並不認得我,卻為何現在卻斷定我是涼王了?”
秉淮說道:“隻是勉力一猜。陛下不習飲茶,不是本朝人,言行頗有威嚴,時有北涼來本朝通好,於是冒險一猜。”
那人笑道:“十年前你與雪中挖出我,救了我的性命,也是冒險一救麽?”
秉淮說道:“當時並不知陛下身份,隻是路過偶遇,略施援手。當時陛下自有幼子在旁,即使我不出手相救,陛下也會化危為安。”
那人笑道:“你果然是不圖報的人。然而我受了你的救命之恩,怎能不報?今番來魏,共通友好,魏帝頗有聯姻之意。我無以相謝,聽說高公家有一女,權且以幼子相送,你我結為姻親,以表我感激之情,你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