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昌是山東人,童年以及少年時光都是在煙台度過的,後來參軍退伍後才分配到乾縣這個地處內陸的小縣城,對於大海他再熟悉不過了。他意識到他們已經離開了河流,經新生河入海口進入了海灣。由於這片海灣被三麵陸地包圍,在這個海灣通過一個長長的水道與外麵的一個海灣相連,海水七拐八繞後到達這裏已成強弩之末,所以這個海灣內的海水平時十分平靜。這使得他們剛進來的時候誤以為仍然在那條河裏。
看到大家已經筋疲力盡,葉昌讓船夫把木筏劃到岸邊,棄舟登陸。登陸地點位於新生河入海口以南。向東南走了六七裏地,到達一個小泡子跟前,泡子周圍地勢平坦,雜草叢生,距離海邊也不算遠,顯然很適合把村民安置在這裏。葉昌停住腳步,讓大家把隨身攜帶的物品放下來,今後這裏就是和平村。在泡子邊取水,燒水做飯,這一天大家隻在木筏上啃了幾口野菜團子,此時都感到饑餓難忍。狼吞虎咽地填飽肚子,眾人割了一些雜草鋪在身下,躺在上麵很快就進入了夢鄉。
夜色深沉,夜空裏繁星點點,葉昌和邢恩明靠在火堆旁打盹,兩個人手裏都握著一把子彈上膛的手槍,他們困倦到極點,但為防野獸襲擊,他們要擔負起警戒的職責。第二天清晨,待村民們醒過來,葉昌和邢恩明飯也懶得吃,一頭倒下去就呼呼地睡著了。中午醒過來,葉昌讓邢恩明帶著眾人留在原地建造屋舍。自己帶著四個人離開營地。他打算回到馬家村,把第二批村民帶過來。乘坐木筏回去顯然不明智,逆流而上費力不說,速度肯定比烏龜爬的還要慢,最好的辦法就是沿著新生河河岸步行回去。他們乘坐木筏到達新生河西岸,沿著西岸向南行進,這樣路上就能從正在籌建新村的村民那裏得到補給,路上遇到麻煩也可以得到那些村民的幫助。他們風餐露宿,整整走了三天才回到馬家村。
主位麵的乾縣解放前隻是一個小鎮,解放後政府把小鎮升級為一座小縣城,在乾縣陸續建設了一批小工廠,工廠裏的工人有一些是從周邊縣城調過來的。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無論捕魚還是運送物資,都需要木船,此前穿越眾沒有人會造木船,所以隻能用木筏應急。現在城裏過來四千多人,說不定裏麵就有會造木船的人才。通過一番走訪,果然找到了幾位老師傅,這幾位老師傅都是縣木材加工廠的木工。乾縣籌建木材加工廠的時候,為了子女能夠安排工作,他們從乾縣周邊縣城舉家搬遷過來。發現這幾位會造船的老師傅後,馬原穿越到主位麵,到縣城木材加工廠弄過來數十位木匠,在馬家村組建了造船廠,開始製造小木船。
葉昌回到馬家村的時候,造船廠已經造好了三艘平底小木船,小木船上有尾舵,可以控製行駛方向,這可比木筏好用多了。葉昌一回來就跑到劉濤的辦公室,要過鉛筆在地圖上把新生河向北延伸出很長一塊,然後畫出那個海灣,標出和平村的大致方位。
葉昌指著海灣對劉濤道:“這次遠行我們有一個很大的收獲,發現了一個海灣。這個海灣我命名為和平灣。
“你們發現了大海?太好了,將來我們要在那裏建造一座海港城市,等到和平村有了一定規模,我會把鄉政府搬過去,到時候可以嚐嚐海魚的滋味。”劉濤興奮地道。
“那是不是應該把三艘造好的小木船全部撥給我們使用。”葉昌道。
“沒說的,那三艘船都給你們,今後物資、人口的分配都向你們傾斜,你們需要什麽我們就給你們什麽,當然受條件限製,暫時不能滿足的,你們也要理解,建設新村還是要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傳統。”劉濤道。
對於主位麵乾縣這座小縣城,四千多人神秘失蹤實在是過於震撼的事情,縣委書記當即派出調查組帶著數十名公安幹警和幾個公社民兵隊前往下窪子大隊,在下窪子大隊駐紮下來。馬原和張樹此時正在縣城裏尋找被他帶到次位麵的四千多人的家屬。他這次將要帶走的穿越眾家屬屬於第一批,有五個家庭。由於路上那些家屬要吃東西,而他們家裏並沒有隔夜糧食,所以路上消耗的食物都得由他從次位麵帶過來,他和張樹隻能帶過來兩口袋魚幹,男女老少走到下窪子大隊估計得四天時間,這樣一來一次就隻能帶五戶家庭。請他把家屬送過去的人都給他留下了詳細的家庭住址,他和張樹分頭行動,兩個人隻需拿著那些紙條按圖索驥就能找到那些人家。他們的家人去了下窪子大隊一直未歸,隻需拿著他們的家人寫給他們的親筆信,就能把他們帶到下窪子大隊。一些人家上了歲數的老人不願意跟著大家折騰,怎麽勸都不管用,老人不肯走,年輕人總不能把老人扔在家裏,自己去下窪子享福去,後來實在沒辦法,馬原對這些家裏有老人的人家承諾,隻要跟著走到下窪子,每戶人家就能分到一口袋魚幹,重利誘惑下,那些老人便答應跟著大家一起行動。黃昏時分五戶人家就跟著馬原和張樹出了城。身強力壯的青年男子攙著老人、背著孩子走了不到十裏路,一些上了歲數的老人就嚷嚷著走不動了,馬原隻好讓大家就地休息。午夜時分,睡在馬原身旁的一個老頭起夜,不小心碰到了馬原右手腕上手鐲的按鈕,手鐲上的圓蓋開啟,藍寶石露出的瞬間馬原、張樹連同這五戶人家出現在次位麵的馬家村附近。原來這個手鐲在主位麵,隻要午夜時分開啟,無論在哪裏都能回到次位麵的馬家村。而在此位麵馬家村如果午夜時分開啟手鐲,則會出現在上次主位麵的穿越點。馬原無意間發現的這個穿越手鐲的新功能完全避開了駐紮在主位麵下窪子大隊暗布大網,準備將他一舉擒獲的調查組和警察、民兵。然而這個新功能具有很大局限性,每天午夜隻能穿越一次,並且每次攜帶的人口不會超過三十人。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和平村距離海邊那麽近,大可不必像那些處於內陸的村子那樣辛苦捕獵,到河裏捕魚。他們隻需在退潮的時候,在海灘上散散步,就能讓手裏的籃子裝滿海白菜、沙蟲、小螃蟹等鮮美的海產,若是晚上去海灘,還能在沙子裏挖到海龜蛋。在葉昌這個自小在海邊長大的村書記的言傳身教之下,那些一輩子生活在主位麵內陸地區的村民們很快就獲得了向大海獲取食物的經驗。可是很快人們就不滿足於海灘上撿到的那些小玩意,他們把目光投向了麵前蔚藍色的海水。前些日子,造船廠為和平村建造的一艘一百多噸的平底沙船竣工,建造這艘漁船的木材都是經過烘幹的橡木,十分堅固,可以使用很久。馬家村的女人們又為和平村編製了兩張能夠一次捕撈五百多斤海魚的漁網。在此之前葉昌已經用兩艘小木船訓練出來三十多個漁民。從馬家村帶回那艘被命名為和平號的漁船和兩張漁網,和平村的漁民們就開始了出海打漁的工作。海裏漁業資源異常豐富,每天出海捕魚都能收獲近千斤海魚。現在和平村居民已經增加到三百多戶,一天捕撈的海魚僅夠每戶分到四五斤魚,加上海灘上得到的食物,在泡子裏捕到的淡水魚,剛夠和平村村民維持一日所需。不過造船廠正在為和平村打造第二艘漁船,等到第二艘漁船到手,和平村就可以用多餘的海產品從內陸村莊換取野物換換口味,或者從鄉供銷社換取日用品了。
早在半個月之前馬原就不再向次位麵輸入人口了,因為這裏的氣溫在逐漸降低,用不了多久就要進入冬天了。
馬家村的白菜長勢喜人,共收獲了七千斤白菜,劉濤沒有把白菜拿到供銷社出售,他組織村民在供銷社附近挖了一個大菜窖,把白菜全部放進菜窖儲存起來,以備冬天不時之需。人們都餓怕了,麵對即將來臨的冬天,他們陷入恐慌之中,森林裏的野果、堅果,草地裏的野菜、螞蚱、青蛙,河裏的魚蝦……反正能吃的東西都往家裏弄,野菜煮熟了用鹽醃了,吃不了的河魚、螞蚱、青蛙曬成幹……
十一月初下了一場小雪,氣溫降到了零下十幾度,但僅僅過了六七天,一場大雪就不期而至了,風卷著鵝毛大雪滿世界飛舞,天地間白茫茫一片。幾個小時後,大地就覆蓋上厚厚的積雪,河麵結了冰,遠處的森林高大的樹木都變成了一個個巨大的白傘。主位麵的乾縣地處中原,世代居住在乾縣的人們從來也沒見過這麽大雪,那雪下了足足一天一宿,第二天房門都推不開了,氣溫驟降到零下三十多度,許多老人、孩子感冒了,鄉衛生所擠滿了就診的村民。這幾個月裏馬原從主位麵帶過來十五位醫生、三十多個護士,差不多把乾縣醫院的醫護人員一掃光。其中六位醫生、十名護士都留在了鄉衛生所,剩下的醫生護士都派到其他村子的衛生所。各個衛生所治療感冒的藥物備得很足,所以嶽文鼎並不擔心因嚴寒引發的大規模感冒會給穿越眾帶來嚴重後果。(未完待續)
看到大家已經筋疲力盡,葉昌讓船夫把木筏劃到岸邊,棄舟登陸。登陸地點位於新生河入海口以南。向東南走了六七裏地,到達一個小泡子跟前,泡子周圍地勢平坦,雜草叢生,距離海邊也不算遠,顯然很適合把村民安置在這裏。葉昌停住腳步,讓大家把隨身攜帶的物品放下來,今後這裏就是和平村。在泡子邊取水,燒水做飯,這一天大家隻在木筏上啃了幾口野菜團子,此時都感到饑餓難忍。狼吞虎咽地填飽肚子,眾人割了一些雜草鋪在身下,躺在上麵很快就進入了夢鄉。
夜色深沉,夜空裏繁星點點,葉昌和邢恩明靠在火堆旁打盹,兩個人手裏都握著一把子彈上膛的手槍,他們困倦到極點,但為防野獸襲擊,他們要擔負起警戒的職責。第二天清晨,待村民們醒過來,葉昌和邢恩明飯也懶得吃,一頭倒下去就呼呼地睡著了。中午醒過來,葉昌讓邢恩明帶著眾人留在原地建造屋舍。自己帶著四個人離開營地。他打算回到馬家村,把第二批村民帶過來。乘坐木筏回去顯然不明智,逆流而上費力不說,速度肯定比烏龜爬的還要慢,最好的辦法就是沿著新生河河岸步行回去。他們乘坐木筏到達新生河西岸,沿著西岸向南行進,這樣路上就能從正在籌建新村的村民那裏得到補給,路上遇到麻煩也可以得到那些村民的幫助。他們風餐露宿,整整走了三天才回到馬家村。
主位麵的乾縣解放前隻是一個小鎮,解放後政府把小鎮升級為一座小縣城,在乾縣陸續建設了一批小工廠,工廠裏的工人有一些是從周邊縣城調過來的。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無論捕魚還是運送物資,都需要木船,此前穿越眾沒有人會造木船,所以隻能用木筏應急。現在城裏過來四千多人,說不定裏麵就有會造木船的人才。通過一番走訪,果然找到了幾位老師傅,這幾位老師傅都是縣木材加工廠的木工。乾縣籌建木材加工廠的時候,為了子女能夠安排工作,他們從乾縣周邊縣城舉家搬遷過來。發現這幾位會造船的老師傅後,馬原穿越到主位麵,到縣城木材加工廠弄過來數十位木匠,在馬家村組建了造船廠,開始製造小木船。
葉昌回到馬家村的時候,造船廠已經造好了三艘平底小木船,小木船上有尾舵,可以控製行駛方向,這可比木筏好用多了。葉昌一回來就跑到劉濤的辦公室,要過鉛筆在地圖上把新生河向北延伸出很長一塊,然後畫出那個海灣,標出和平村的大致方位。
葉昌指著海灣對劉濤道:“這次遠行我們有一個很大的收獲,發現了一個海灣。這個海灣我命名為和平灣。
“你們發現了大海?太好了,將來我們要在那裏建造一座海港城市,等到和平村有了一定規模,我會把鄉政府搬過去,到時候可以嚐嚐海魚的滋味。”劉濤興奮地道。
“那是不是應該把三艘造好的小木船全部撥給我們使用。”葉昌道。
“沒說的,那三艘船都給你們,今後物資、人口的分配都向你們傾斜,你們需要什麽我們就給你們什麽,當然受條件限製,暫時不能滿足的,你們也要理解,建設新村還是要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傳統。”劉濤道。
對於主位麵乾縣這座小縣城,四千多人神秘失蹤實在是過於震撼的事情,縣委書記當即派出調查組帶著數十名公安幹警和幾個公社民兵隊前往下窪子大隊,在下窪子大隊駐紮下來。馬原和張樹此時正在縣城裏尋找被他帶到次位麵的四千多人的家屬。他這次將要帶走的穿越眾家屬屬於第一批,有五個家庭。由於路上那些家屬要吃東西,而他們家裏並沒有隔夜糧食,所以路上消耗的食物都得由他從次位麵帶過來,他和張樹隻能帶過來兩口袋魚幹,男女老少走到下窪子大隊估計得四天時間,這樣一來一次就隻能帶五戶家庭。請他把家屬送過去的人都給他留下了詳細的家庭住址,他和張樹分頭行動,兩個人隻需拿著那些紙條按圖索驥就能找到那些人家。他們的家人去了下窪子大隊一直未歸,隻需拿著他們的家人寫給他們的親筆信,就能把他們帶到下窪子大隊。一些人家上了歲數的老人不願意跟著大家折騰,怎麽勸都不管用,老人不肯走,年輕人總不能把老人扔在家裏,自己去下窪子享福去,後來實在沒辦法,馬原對這些家裏有老人的人家承諾,隻要跟著走到下窪子,每戶人家就能分到一口袋魚幹,重利誘惑下,那些老人便答應跟著大家一起行動。黃昏時分五戶人家就跟著馬原和張樹出了城。身強力壯的青年男子攙著老人、背著孩子走了不到十裏路,一些上了歲數的老人就嚷嚷著走不動了,馬原隻好讓大家就地休息。午夜時分,睡在馬原身旁的一個老頭起夜,不小心碰到了馬原右手腕上手鐲的按鈕,手鐲上的圓蓋開啟,藍寶石露出的瞬間馬原、張樹連同這五戶人家出現在次位麵的馬家村附近。原來這個手鐲在主位麵,隻要午夜時分開啟,無論在哪裏都能回到次位麵的馬家村。而在此位麵馬家村如果午夜時分開啟手鐲,則會出現在上次主位麵的穿越點。馬原無意間發現的這個穿越手鐲的新功能完全避開了駐紮在主位麵下窪子大隊暗布大網,準備將他一舉擒獲的調查組和警察、民兵。然而這個新功能具有很大局限性,每天午夜隻能穿越一次,並且每次攜帶的人口不會超過三十人。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和平村距離海邊那麽近,大可不必像那些處於內陸的村子那樣辛苦捕獵,到河裏捕魚。他們隻需在退潮的時候,在海灘上散散步,就能讓手裏的籃子裝滿海白菜、沙蟲、小螃蟹等鮮美的海產,若是晚上去海灘,還能在沙子裏挖到海龜蛋。在葉昌這個自小在海邊長大的村書記的言傳身教之下,那些一輩子生活在主位麵內陸地區的村民們很快就獲得了向大海獲取食物的經驗。可是很快人們就不滿足於海灘上撿到的那些小玩意,他們把目光投向了麵前蔚藍色的海水。前些日子,造船廠為和平村建造的一艘一百多噸的平底沙船竣工,建造這艘漁船的木材都是經過烘幹的橡木,十分堅固,可以使用很久。馬家村的女人們又為和平村編製了兩張能夠一次捕撈五百多斤海魚的漁網。在此之前葉昌已經用兩艘小木船訓練出來三十多個漁民。從馬家村帶回那艘被命名為和平號的漁船和兩張漁網,和平村的漁民們就開始了出海打漁的工作。海裏漁業資源異常豐富,每天出海捕魚都能收獲近千斤海魚。現在和平村居民已經增加到三百多戶,一天捕撈的海魚僅夠每戶分到四五斤魚,加上海灘上得到的食物,在泡子裏捕到的淡水魚,剛夠和平村村民維持一日所需。不過造船廠正在為和平村打造第二艘漁船,等到第二艘漁船到手,和平村就可以用多餘的海產品從內陸村莊換取野物換換口味,或者從鄉供銷社換取日用品了。
早在半個月之前馬原就不再向次位麵輸入人口了,因為這裏的氣溫在逐漸降低,用不了多久就要進入冬天了。
馬家村的白菜長勢喜人,共收獲了七千斤白菜,劉濤沒有把白菜拿到供銷社出售,他組織村民在供銷社附近挖了一個大菜窖,把白菜全部放進菜窖儲存起來,以備冬天不時之需。人們都餓怕了,麵對即將來臨的冬天,他們陷入恐慌之中,森林裏的野果、堅果,草地裏的野菜、螞蚱、青蛙,河裏的魚蝦……反正能吃的東西都往家裏弄,野菜煮熟了用鹽醃了,吃不了的河魚、螞蚱、青蛙曬成幹……
十一月初下了一場小雪,氣溫降到了零下十幾度,但僅僅過了六七天,一場大雪就不期而至了,風卷著鵝毛大雪滿世界飛舞,天地間白茫茫一片。幾個小時後,大地就覆蓋上厚厚的積雪,河麵結了冰,遠處的森林高大的樹木都變成了一個個巨大的白傘。主位麵的乾縣地處中原,世代居住在乾縣的人們從來也沒見過這麽大雪,那雪下了足足一天一宿,第二天房門都推不開了,氣溫驟降到零下三十多度,許多老人、孩子感冒了,鄉衛生所擠滿了就診的村民。這幾個月裏馬原從主位麵帶過來十五位醫生、三十多個護士,差不多把乾縣醫院的醫護人員一掃光。其中六位醫生、十名護士都留在了鄉衛生所,剩下的醫生護士都派到其他村子的衛生所。各個衛生所治療感冒的藥物備得很足,所以嶽文鼎並不擔心因嚴寒引發的大規模感冒會給穿越眾帶來嚴重後果。(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