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談判破裂,南華很快就通過一家瑞士報紙將這次談判的結果公布於眾,接下來的數天,南華釋放了一百多名俘虜,另外滯留在印度境內的三十多名英國記者也被一艘與南華保持貿易聯係的德國海運公司的商船送到了英國。這些英國記者每人手裏都掌握著一份名單和材料,南華俘虜的英軍官兵以及滯留英國的僑民的詳細信息都在那份名單和材料之中。這些英國記者回國後立即公布了那些材料和名單,那些僑民、俘虜的家屬立即開展了聲勢浩大的罷工、遊行反戰活動,逼迫政府與南華談判,同意南華的條件,並且盡快與南華進行停戰談判。與此同時華人在印度如何善待印度人,以及英國殖民印度期間的種種醜聞也開始通過報紙等媒體被廣大歐美百姓知曉。前線戰事不利,英國後院又燃起大火,英國政府為此焦頭爛額,更要命的是很快這場泛濫英國的反戰活動也殃及到了荷蘭、西班牙、意大利、法國等國家,這些國家政府也紛紛向英國施加壓力,催促英國趕緊答應南華提出的條件,否則這些國家將退出同盟國,撤回遠征軍中的本國軍隊。在國內民眾和同盟國其他國家的雙中壓力下,英國政府最終同意了南華提出的交換條件,為了報複英國人的傲慢致使第一次談判破裂,南華在第二次談判中又增加了兩個條件,那就是從即日開始至1935年三月三十一日,雙方停止軍事行動。這段時間南華將向英國轉交俘虜和僑民,另外英國人需支付俘虜在西華境內的夥食費和醫藥費。第二個條件是南華在此期間將在白沙瓦搜集同盟國官兵的遺體,並將骨灰送交遠征軍,據估計這些骨灰將達到兩萬盒,英國必須為南華提供兩個重炮師的裝備以及十萬發炮彈。這次英國人學乖了,沒有當場拒絕,卻開始與南華代表進行討價還價。最終經過長達數日的商談,英國人答應了南華的所有條件,但是南華卻要向英國人提供三萬盒青黴素。


    南華同英國人談判後,齊誌宇又在1935年2月中旬派出談判代表去南京與蔣介石政府進行了談判,這次談判是為了營救被蔣介石俘虜的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方誌敏。去年十一月初紅十軍團挺進皖南,遭國民黨軍重兵圍追堵截,艱苦轉戰兩月餘,被7倍於己的敵軍重重圍困在懷玉山區。方誌敏帶領先頭部隊奮戰脫險,但為了接應後續部隊,冒著雨雪和危險,複入重圍,尋找部隊,終因寡不敵眾,彈盡援絕,於1935年1月29日被俘。被俘時,國民黨士兵搜遍方誌敏全身,除一塊懷表和一支鋼筆,沒有一文錢。齊誌宇小時候就看過有關方誌敏英雄事跡的連環畫,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的變遷,他的三觀雖然改變了,可是對方誌敏卻依然懷著無比的敬意,如果沒有被蔣介石殺害,齊誌宇相信方誌敏絕對會在抗日戰爭中立下許多功勳。而且如果李大釗、楊靖宇、瞿秋白、方誌敏等革命領袖或者抗日義雄能夠活到革命勝利之時,或許建國後也不會產生許多重大決策失誤,特別是個人崇拜,文革估計都不會發生,他的父輩們很可能不必在物質極度匱乏中艱難度日了……既然自己來到這個時代,就應該多為民族保留下一些元氣,類似方誌敏這樣的英雄人物無論付出多大代價都要營救出來。本來齊誌宇可以派遣特戰隊悄悄潛入南昌,救出方誌敏,可是隨同方誌敏被捕的還有許多共產黨員、紅軍官兵,這些人也一定要救出來,所以齊誌宇隻能派出代表去南京與蔣介石進行秘密談判。蔣介石殺了這些共產黨也得不到什麽好處,隻要他們不在國內搞革命,他是很願意用這些人同南華交換一些好處的,原本齊誌宇以為蔣介石會向南華要一些藥品和武器、彈藥,可是出乎齊誌宇意料的是蔣介石居然打算用方誌敏等數千被俘的紅軍官兵,交換上海的法租界。自從西南國民軍將法國殖民者趕出亞洲後,上海的法租界就成為了西南國民政府的轄區,現在包括歐美列強甚至日本人的租借都掌控在南華的手中,除了日本人的工廠沒有被沒收外,其餘諸國的財產、工廠都被南華收入囊中。蔣介石打算要法租界,當然既包括法租界的政權,也包括法國人當初留下的那些資產,比如房產、工廠。南華談判代表使用密電碼請示了齊誌宇,齊誌宇指示法租界的政權可以交給南京政府,但是法國人留下的那些房產、工廠,這些年都先後通過拍賣的方式被私人收購了。如果蔣介石認為南華給出的條件無法滿足他的胃口,可以將上海南華控製的日本租界的政權給他。經過一個禮拜的討價還價,最終蔣介石以三千多名紅十軍團的官兵以及關押在上海監獄的三百名政治犯從南華手裏換到了上海的法租界和英租界的管理權,並且南華還要無償給他五萬盒青黴素。


    蔣介石當初抓獲紅十軍團的三千多官兵,就打算同南華交換一些實際利益,所以並沒有用刑,那些獄警就跟伺候親爹似的,每隔數日就派醫生給檢查一下身體,並且每日好吃好喝地對待方誌敏等人,生怕他們餓瘦了,得了什麽毛病,被南華挑出毛病,得不到想要的好處可就麻煩了。


    1935年3月初,方誌敏等紅十軍團的三千官兵以及關押在上海監獄的三百名政治犯登上振華船運公司的商船來到吉大港,隨後乘坐火車到達德裏。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陳獨秀就在上海監獄的三百多名政治犯中。陳獨秀登上商船,前去接送他們的南華政府官員交給陳獨秀一封齊誌宇的親筆信。在信中齊誌宇勸導他放棄政治,到印度後,可以潛心鑽研學問,印度正需要中華文化的滋養,可以到印度開辦大學,向印度人民灌輸中華文化,將那裏變成另一個中國。


    楊靖宇、周保中、趙尚誌等紅軍領導人在德裏火車站以隆重的儀式歡迎方誌敏、陳獨秀等人的到來。在德裏方誌敏與楊靖宇等人親熱交談,大家回憶了在國內進行無產階級革命以及東北抗戰的艱難曆程,楊靖宇等原義勇軍領導人向方誌敏、陳獨秀等人介紹了這一年來在印度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在當地發展黨的組織,開展土地革命的經驗,第二天,方誌敏等人在楊靖宇等領導人的陪同下,參觀了紅軍轄區的學校、工廠、鄉村……看到紅軍在這裏取得的成績,方誌敏很振奮,覺得自己帶著紅十軍團的同誌離開祖國,被迫來到異國他鄉,此生恐怕再也無法回到故土,見到那些革命同誌,那些紅區的群眾,為此十分傷感。但是看到義勇軍在這裏建立的政權,看到學校裏華人與印度學生共同學習漢語、學習中國的曆史、文化,學習革命思想……看到工廠裏華人與印度工人不分彼此共同勞動的情景,看到鄉村裏那些分到土地的印度貧苦農民對中國共產黨表現出來的發自內心的感情……他感到這就是自己想得到的,如果自己能夠將生命和熱血投入這片土地,將華夏文明傾注進這片土地,將共產主義理念播種在這片土地上,看著他開花結果,就算遠離故土也是值得的。結束了參觀的行程,方誌敏迫切地向楊靖宇提出,請組織交給他一份工作,無論什麽樣的工作他都會以積極的熱情投入進去。楊靖宇哈哈笑起來,對方誌敏說,紅十軍團三千革命同誌的工作齊誌宇早就安排好了。楊靖宇說罷,走到牆壁跟前,拉開簾子,露出一幅巨大的亞洲地圖。楊靖宇指著阿富汗、伊朗、白沙瓦……給方誌敏講解了這數月來同盟國遠征軍與中國軍隊的軍事進展以及白沙瓦戰役的始末,目前的態勢。楊靖宇對方誌敏說,阿富汗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一直處於帝國主義的鐵蹄之下,那裏的人民需要有人去傳播革命的火種,那裏的遊擊隊需要有人去帶領他們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南華雖然本質上是資本主義國家,但是南華對國內的革命始終抱著同情的態度,齊誌宇對你十分敬仰,他在我麵前多次提到關於你的革命事跡,若不是因為阿富汗需要盡快投入一支軍事力量,以打擊英荷軍隊的後勤線,聲援正麵戰場,齊誌宇很願意邀請你去河內做客……話說到這裏,方誌敏已經明白了齊誌宇是無利不起早,將自己救出來,也是為了在阿富汗盡快打開局麵,緩解正麵戰場的壓力。不過一想到能夠在南華的支援下,在阿富汗開展遊擊戰,將來效仿義勇軍在阿富汗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他渾身的熱血都澎湃起來了。就想立即帶著部隊過去,馬上到那裏開展工作。可是現在還不能過去,至少需要花費數天時間學習一下阿富汗的地理、風俗、曆史、遊擊隊派別……凡此種種若是係統、深入地學習、研究,估計需要很長的時間,可是沒有那麽多時間做準備,南華給方誌敏的時間隻有三天,三天裏方誌敏等人隻能大略對阿富汗有一個模糊的認識,不過阿富汗境內還活動著許多南華的情報人員,那些情報人員通過將近一年的努力已經在那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宣傳南華的民族政策,並對當地不滿英國人統治的遊擊隊給予軍事援助的方式,爭取到一些當地遊擊隊的支持,等到紅十軍團三千官兵過去,南華的情報人員自然會將這些遊擊隊介紹給方誌敏。


    楊靖宇並不認同陳獨秀的那套政治理念,他也不準備讓陳獨秀在自己的轄區裏搞他那一套。楊靖宇與陳獨秀進行了促膝交談,請陳獨秀擔任正在籌建的德裏大學的校長。齊誌宇的勸導,再加上楊靖宇的規勸,陳獨秀痛苦地意識到自己恐怕餘生不會再有機會在政治上施展抱負了,殘酷的現實讓他不得不屈服,因為不久之後他的家人也被帶到了德裏。中國並不缺少政客,真正缺少的是建設者,是文化工作者,是科學技術人才。這是齊誌宇在心中對他說過的話,堅船利炮並不能將這裏永久劃入中華版圖,而隻有將中華文化深植在印度這片土地上,才有可能達到變夷為華的目的。這是他在德裏生活、工作數年後的感悟。


    紅十軍團三千官兵來到德裏的第四天,就在方誌敏的帶領下,連同那些三百名政治犯乘坐火車去了白沙瓦。隨著白沙瓦戰役的勝利,白沙瓦現在已經成為後方了,中國軍隊將陣地推進到了距離喀布爾一百多裏地的地方。雙方約定的休戰期還沒有結束,目前雙方前線將士都在抓緊時間挖掘戰壕,修建工事,儲備物資,從後方輸送大批部隊……看架勢,如果休戰期結束,這裏勢必會爆發一場規模很大的陣地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強國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另類天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另類天體並收藏強國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