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要等待從關內過來的東北軍幾個旅接防,韓國光複軍六月下旬才從慈城郡出發前往茂山,先頭部隊一師到達上昭洞附近,師長蔡君先聽村民說半個月前從南邊過來數不清的鬼子,進了富寧、茂山和會寧。派出偵察部隊前去這三地偵查,偵察部隊帶回來的情報顯示,這三地聚集了日軍三個師團。三個日軍師團任何一個都不是韓國光複軍可以硬抗的。韓國光複軍大部隊剛剛渡過虛川江,池青天接到蔡君先的電報,打開地圖,看到一師所在的位置上昭洞與茂山之間僅隔著兩條江,距離不到一百裏,吃了一驚,急忙給一師發電,命令一師迅速撤到摩天嶺,在摩天嶺山脈的幾座大山上構築防線。
日軍搶占了茂山、富寧等據點,這個情報讓白崇禧很意外,也很頭痛。切斷鹹鏡鐵路,殲滅吉林、黑龍江日軍迫在眉睫,可是卻讓日軍占了先手,現在形勢逼迫抗日軍必須在茂山一帶與日軍進行一場大規模戰役。可是抗日軍的各個部隊都被抗日軍根據地周邊的日軍牽製住了,一個蘿卜一個坑,抽調任何一支部隊進入朝鮮,都會造成當地的兵力空虛,讓日軍有機可乘。白崇禧關起門來,坐在房間裏琢磨了很久,最後決定將最近由空降團擴編組建的空降旅調往梅河口,將守衛梅河口的楊靖宇的義勇軍派到朝鮮。白崇禧的用意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無非是想讓某黨的隊伍與日軍拚個兩敗俱傷,甚至還想借日本人之手滅掉這支隊伍。畢竟楊靖宇的義勇軍沒有歸附抗日軍,兩者之間的關係隻是合作抗日,抗日軍提供糧食、武器、彈藥,義勇軍幫助抗日軍守住梅河口,白崇禧實在兵力捉襟見肘,否則也不會理會楊靖宇。白崇禧將楊靖宇招到沈陽,跟楊靖宇說了這個事情,征求楊靖宇的意見,楊靖宇說這件事情不是他一個人能做主的,需要向上級黨組織請示,並且還要做通戰士們的工作,畢竟遠離故土去作戰,會有很多人一時想不通。不過就我個人而言,我是很願意率領部隊深入朝鮮抗擊日寇的,我覺得我們的黨也會顧全大局,積極支持貴部的抗日行動的。數日後,沈陽某黨負責人韓樂然和義勇軍參謀長李紅光過來與白崇禧談判,韓樂然要求白崇禧釋放沈陽等地監獄裏的地下黨,那些地下黨都是日軍占據沈陽其間抓捕的,抗日軍解放沈陽、撫順等地後,白崇禧將無黨派人士放出來了,有一些還得到了重用,可是打著某黨烙印的囚犯至今還關押在監獄裏。楊靖宇提出義勇軍隻有四五千人,而且武器、彈藥匱乏,如果不能擴大隊伍,補充足夠的武器、彈藥,進入朝鮮後無法配合韓國光複軍切斷鹹鏡鐵路。另外義勇軍進入朝鮮後,抗日軍必須提供後勤保障。
韓樂然和楊靖宇提出的三個條件白崇禧都答應了,但是白崇禧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抗日軍根據地關押的某黨成員可以釋放,但是這些人不能留在東北,必須隨義勇軍進入朝鮮與日軍作戰。關於義勇軍人員、武器等作戰物資匱乏的問題,可以將清原受訓的三萬教會組織成員、胡子全部交給楊靖宇,編入義勇軍入朝作戰。至於武器彈藥,可以將恒仁戰役、撫鬆戰役中繳獲的七個大隊日軍武器、彈藥全部移交給義勇軍,缺額部分用地雷補齊。後勤保障這個沒問題,損失多少人員、裝備,抗日軍都會及時運送過去。
義勇軍接收了清原的三萬人,算上從各地被抗日軍押送過來的某黨成員,義勇軍達到了空前的四萬三千人。實際上抗日軍送過來的這些人隻有數百名某黨成員,其餘的人隻是持有某黨的政治傾向,也被當做某黨成員送過來了。一部分人乘火車,其餘官兵步行,浩浩蕩蕩的大軍在山路上行進,數日不見斷絕。在通化接收日軍裝備的時候出了問題,說好的是七個大隊的日軍裝備,可是接到手的卻隻有五千條老套筒、遼十三年式雜七雜八的步槍,子彈也少得可憐,隻有五十萬發子彈,擲彈筒倒是不少,有一千具。榴彈五萬枚,火炮為零,機槍都是歪把子,共一百挺。武器上所有的遺憾都被地雷驚人的數量彌補了,白崇禧給義勇軍的地雷居然有五萬枚。政治部主任宋鐵岩看見這麽多地雷笑得合不攏嘴,走到一臉愁悶的李紅光跟前,大聲道:“沒關係,有了這些地雷,我們炸死很多鬼子,可以從鬼子手裏奪取很多武器、彈藥。”
李紅光深深地歎了口氣,“老宋,我是朝鮮人,這些地雷埋到朝鮮的土地上,不但可以炸死鬼子,還可能炸死朝鮮百姓,我一想到那些女人、孩子……”
宋鐵岩道:“老李,咱們埋設地雷的時候,對於地雷的數量、具體位置都會記錄下來的,同日軍作戰後,我們會及時處理未炸的地雷的,這個你不用擔心。”
李紅光搖搖頭,說出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朝鮮人隻有流出自己的鮮血,才會得到世界的尊重。”
部隊到了臨江,沒有那麽多漁船,義勇軍自製了許多木筏,乘坐木筏,用了三四天的時間,日夜不間斷地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境內。這天義勇軍到達摩天嶺山脈,與韓國光複軍會合。幾天後,楊靖宇找到池青天,商議兩軍成立聯合作戰指揮部,池青天自然不會知道中國軍隊之間那些糾葛,隻以為楊靖宇的義勇軍是代表抗日軍入朝作戰的,在他心目中,趕走日寇,實現獨立建國的夢想,沒有中國人的支持是無法辦到的,所以他一向視中國人馬首是瞻。楊靖宇說什麽他自然隻有點頭答應得份。幾天接觸下來,池青天對楊靖宇的才幹十分敬服,楊靖宇提出由他擔任總指揮,作為一個聰明人,池青天知道自己肚子裏有多少貨,他哪裏敢答應,經過一番推讓,最後大家一致公推楊靖宇當了總指揮,池青天為副總指揮。雖然成立了聯合作戰指揮部,但韓國光複軍和義勇軍依然是各自獨立的作戰單位。池青天隻以為中國人愛搞表麵文章,因此才會成立這個沒有什麽實際意義的什麽聯合作戰指揮部。直到一個月後,抗日軍後勤部送來了一批糧食、藥品、彈藥,池青天才明白自己被義勇軍算計了。原來這些物資都是給韓國光複軍準備的,根本就沒有義勇軍啥事。可是已經成立了聯合作戰指揮部,他也答應了兩軍平均分配作戰物資,他當時根本就沒想到抗日軍會不待見義勇軍,會不給義勇軍輸送作戰物資。那麽,池青天是怎麽知道這些作戰物資是給韓國光複軍的,而不是給兩軍共同分享的物資呢?原來後勤部那位負責運送物資的官員隻需要池青天在物資交接單上親筆簽字,楊靖宇過去簽字人家麵色冰冷地擋回去了。
寫到這裏有人要問了,白崇禧當初不是答應楊靖宇,義勇軍入朝作戰後,抗日軍提供後勤保障。白崇禧當初是答應了,可問題是楊靖宇沒有就後勤保障的細節問題進行談判,比如多長時間送一次作戰物資,作戰物資包括哪些種類,具體數量如何……既然沒談這些,那就怪不得白崇禧了。我一個月給你送一次是送,十年給你送一次也是送。楊靖宇這個人打仗十分精明,同三教九流交往也十分聰明,可是對於如何對付白崇禧這樣的高級政客就缺少經驗了。白崇禧一向把某黨視為最大的敵人,在他眼裏某黨比日本人還要具有威脅性,日本人的威脅可以用槍炮消滅,可是某黨的威脅卻像空氣一樣無孔不入、無處不在,又像春草一樣,割倒一茬,很快就會長出一茬。你能把地麵的莖葉燒掉,可是根卻依然深深地紮在泥土裏,隻要有一點陽光、雨露,就會形成燎原之勢,實在太可怕了。白崇禧私下裏製定了一個鏟除東北某黨的計劃,當然這個計劃是不會讓齊誌宇知道的,因為他自知這樣的計劃不會得到齊誌宇的支持。沒有來東北組建抗日軍之前,白崇禧曾經試探過齊誌宇究竟對某黨持何種意見,齊誌宇當時對他說,某黨代表底層民眾的利益,而底層民眾是這個社會的基石,誰得到了底層民眾的支持,誰就得到了天下。白崇禧當然不會認同齊誌宇的觀念,他覺得底層民眾都是愚民,真正改寫曆史的都是像他這樣的社會精英。
齊誌宇掌握著抗日軍的裝備、後勤物資的供應,雖然在這一畝三分地上他白崇禧說了算,可是沒有克敵製勝的裝備、物資,他是打不過日軍的。既然齊誌宇不讚同把某黨視作敵人,那他就不敢做得太過分,對某黨下死手。可是又想除之而後快,怎麽辦呢?既然自己無法下手操作,那就交給日本人來辦好了。他的計劃是這樣的,把某黨的隊伍派到朝鮮與日軍對決,隻給少量後勤物資。有了這支隊伍在朝鮮,他就有理由不斷地將抗日軍、東北軍甄別出來的某黨成員源源不斷地送到朝鮮前線,等到某黨成員消耗光了,再將無黨派人員送過去,這樣通過不斷地人員補充,即達到了消滅某黨的目的,也達到了消滅朝鮮境內日軍的目的,而最終這支在朝鮮百戰餘生的軍隊就會被他改造過來,成為他的臂膀。
日軍搶占了茂山、富寧等據點,這個情報讓白崇禧很意外,也很頭痛。切斷鹹鏡鐵路,殲滅吉林、黑龍江日軍迫在眉睫,可是卻讓日軍占了先手,現在形勢逼迫抗日軍必須在茂山一帶與日軍進行一場大規模戰役。可是抗日軍的各個部隊都被抗日軍根據地周邊的日軍牽製住了,一個蘿卜一個坑,抽調任何一支部隊進入朝鮮,都會造成當地的兵力空虛,讓日軍有機可乘。白崇禧關起門來,坐在房間裏琢磨了很久,最後決定將最近由空降團擴編組建的空降旅調往梅河口,將守衛梅河口的楊靖宇的義勇軍派到朝鮮。白崇禧的用意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無非是想讓某黨的隊伍與日軍拚個兩敗俱傷,甚至還想借日本人之手滅掉這支隊伍。畢竟楊靖宇的義勇軍沒有歸附抗日軍,兩者之間的關係隻是合作抗日,抗日軍提供糧食、武器、彈藥,義勇軍幫助抗日軍守住梅河口,白崇禧實在兵力捉襟見肘,否則也不會理會楊靖宇。白崇禧將楊靖宇招到沈陽,跟楊靖宇說了這個事情,征求楊靖宇的意見,楊靖宇說這件事情不是他一個人能做主的,需要向上級黨組織請示,並且還要做通戰士們的工作,畢竟遠離故土去作戰,會有很多人一時想不通。不過就我個人而言,我是很願意率領部隊深入朝鮮抗擊日寇的,我覺得我們的黨也會顧全大局,積極支持貴部的抗日行動的。數日後,沈陽某黨負責人韓樂然和義勇軍參謀長李紅光過來與白崇禧談判,韓樂然要求白崇禧釋放沈陽等地監獄裏的地下黨,那些地下黨都是日軍占據沈陽其間抓捕的,抗日軍解放沈陽、撫順等地後,白崇禧將無黨派人士放出來了,有一些還得到了重用,可是打著某黨烙印的囚犯至今還關押在監獄裏。楊靖宇提出義勇軍隻有四五千人,而且武器、彈藥匱乏,如果不能擴大隊伍,補充足夠的武器、彈藥,進入朝鮮後無法配合韓國光複軍切斷鹹鏡鐵路。另外義勇軍進入朝鮮後,抗日軍必須提供後勤保障。
韓樂然和楊靖宇提出的三個條件白崇禧都答應了,但是白崇禧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抗日軍根據地關押的某黨成員可以釋放,但是這些人不能留在東北,必須隨義勇軍進入朝鮮與日軍作戰。關於義勇軍人員、武器等作戰物資匱乏的問題,可以將清原受訓的三萬教會組織成員、胡子全部交給楊靖宇,編入義勇軍入朝作戰。至於武器彈藥,可以將恒仁戰役、撫鬆戰役中繳獲的七個大隊日軍武器、彈藥全部移交給義勇軍,缺額部分用地雷補齊。後勤保障這個沒問題,損失多少人員、裝備,抗日軍都會及時運送過去。
義勇軍接收了清原的三萬人,算上從各地被抗日軍押送過來的某黨成員,義勇軍達到了空前的四萬三千人。實際上抗日軍送過來的這些人隻有數百名某黨成員,其餘的人隻是持有某黨的政治傾向,也被當做某黨成員送過來了。一部分人乘火車,其餘官兵步行,浩浩蕩蕩的大軍在山路上行進,數日不見斷絕。在通化接收日軍裝備的時候出了問題,說好的是七個大隊的日軍裝備,可是接到手的卻隻有五千條老套筒、遼十三年式雜七雜八的步槍,子彈也少得可憐,隻有五十萬發子彈,擲彈筒倒是不少,有一千具。榴彈五萬枚,火炮為零,機槍都是歪把子,共一百挺。武器上所有的遺憾都被地雷驚人的數量彌補了,白崇禧給義勇軍的地雷居然有五萬枚。政治部主任宋鐵岩看見這麽多地雷笑得合不攏嘴,走到一臉愁悶的李紅光跟前,大聲道:“沒關係,有了這些地雷,我們炸死很多鬼子,可以從鬼子手裏奪取很多武器、彈藥。”
李紅光深深地歎了口氣,“老宋,我是朝鮮人,這些地雷埋到朝鮮的土地上,不但可以炸死鬼子,還可能炸死朝鮮百姓,我一想到那些女人、孩子……”
宋鐵岩道:“老李,咱們埋設地雷的時候,對於地雷的數量、具體位置都會記錄下來的,同日軍作戰後,我們會及時處理未炸的地雷的,這個你不用擔心。”
李紅光搖搖頭,說出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朝鮮人隻有流出自己的鮮血,才會得到世界的尊重。”
部隊到了臨江,沒有那麽多漁船,義勇軍自製了許多木筏,乘坐木筏,用了三四天的時間,日夜不間斷地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境內。這天義勇軍到達摩天嶺山脈,與韓國光複軍會合。幾天後,楊靖宇找到池青天,商議兩軍成立聯合作戰指揮部,池青天自然不會知道中國軍隊之間那些糾葛,隻以為楊靖宇的義勇軍是代表抗日軍入朝作戰的,在他心目中,趕走日寇,實現獨立建國的夢想,沒有中國人的支持是無法辦到的,所以他一向視中國人馬首是瞻。楊靖宇說什麽他自然隻有點頭答應得份。幾天接觸下來,池青天對楊靖宇的才幹十分敬服,楊靖宇提出由他擔任總指揮,作為一個聰明人,池青天知道自己肚子裏有多少貨,他哪裏敢答應,經過一番推讓,最後大家一致公推楊靖宇當了總指揮,池青天為副總指揮。雖然成立了聯合作戰指揮部,但韓國光複軍和義勇軍依然是各自獨立的作戰單位。池青天隻以為中國人愛搞表麵文章,因此才會成立這個沒有什麽實際意義的什麽聯合作戰指揮部。直到一個月後,抗日軍後勤部送來了一批糧食、藥品、彈藥,池青天才明白自己被義勇軍算計了。原來這些物資都是給韓國光複軍準備的,根本就沒有義勇軍啥事。可是已經成立了聯合作戰指揮部,他也答應了兩軍平均分配作戰物資,他當時根本就沒想到抗日軍會不待見義勇軍,會不給義勇軍輸送作戰物資。那麽,池青天是怎麽知道這些作戰物資是給韓國光複軍的,而不是給兩軍共同分享的物資呢?原來後勤部那位負責運送物資的官員隻需要池青天在物資交接單上親筆簽字,楊靖宇過去簽字人家麵色冰冷地擋回去了。
寫到這裏有人要問了,白崇禧當初不是答應楊靖宇,義勇軍入朝作戰後,抗日軍提供後勤保障。白崇禧當初是答應了,可問題是楊靖宇沒有就後勤保障的細節問題進行談判,比如多長時間送一次作戰物資,作戰物資包括哪些種類,具體數量如何……既然沒談這些,那就怪不得白崇禧了。我一個月給你送一次是送,十年給你送一次也是送。楊靖宇這個人打仗十分精明,同三教九流交往也十分聰明,可是對於如何對付白崇禧這樣的高級政客就缺少經驗了。白崇禧一向把某黨視為最大的敵人,在他眼裏某黨比日本人還要具有威脅性,日本人的威脅可以用槍炮消滅,可是某黨的威脅卻像空氣一樣無孔不入、無處不在,又像春草一樣,割倒一茬,很快就會長出一茬。你能把地麵的莖葉燒掉,可是根卻依然深深地紮在泥土裏,隻要有一點陽光、雨露,就會形成燎原之勢,實在太可怕了。白崇禧私下裏製定了一個鏟除東北某黨的計劃,當然這個計劃是不會讓齊誌宇知道的,因為他自知這樣的計劃不會得到齊誌宇的支持。沒有來東北組建抗日軍之前,白崇禧曾經試探過齊誌宇究竟對某黨持何種意見,齊誌宇當時對他說,某黨代表底層民眾的利益,而底層民眾是這個社會的基石,誰得到了底層民眾的支持,誰就得到了天下。白崇禧當然不會認同齊誌宇的觀念,他覺得底層民眾都是愚民,真正改寫曆史的都是像他這樣的社會精英。
齊誌宇掌握著抗日軍的裝備、後勤物資的供應,雖然在這一畝三分地上他白崇禧說了算,可是沒有克敵製勝的裝備、物資,他是打不過日軍的。既然齊誌宇不讚同把某黨視作敵人,那他就不敢做得太過分,對某黨下死手。可是又想除之而後快,怎麽辦呢?既然自己無法下手操作,那就交給日本人來辦好了。他的計劃是這樣的,把某黨的隊伍派到朝鮮與日軍對決,隻給少量後勤物資。有了這支隊伍在朝鮮,他就有理由不斷地將抗日軍、東北軍甄別出來的某黨成員源源不斷地送到朝鮮前線,等到某黨成員消耗光了,再將無黨派人員送過去,這樣通過不斷地人員補充,即達到了消滅某黨的目的,也達到了消滅朝鮮境內日軍的目的,而最終這支在朝鮮百戰餘生的軍隊就會被他改造過來,成為他的臂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