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恕我冒昧,羅先生,你們那位何新大師想通過這種預測,打算從我們這裏得到什麽呢?據說,何大師從臨城事件和故宮大火這兩個預測中得到了不少好處。”喬森語含譏諷地道。
“何新大師計劃開辦一家船運公司,缺少購船的資金,想請美國政府無償支援我們五艘兩千噸排水量的商船。並為我們培訓一批駕駛商船的船員。當然作為回報,我們可以幫助貴國避免或者極大程度減輕災禍給貴國帶來的損失。”羅炳輝道。
“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家,任何事情都有可能通過報紙、廣播的傳播引起公眾的注意。如果我們相信了何新大師的預測,按照你們的邏輯,九月份的某一天就該什麽事情也沒有發生,是這樣吧,可是這樣一來,美國公眾會說本來那一天就不會發生什麽事情嗎?這完全是中國人的一次不太高明的欺詐。而在野黨會利用這次事件借題發揮,消弱政府在民眾中的威信。”喬森道。
“我不相信美國政府連這點保密能力都沒有。”羅炳輝不客氣地道。羅炳輝從喬森的表情和言辭中判斷,他與自己的談判並無誠意,羅炳輝猜測,這個喬森很可能僅僅是為了出於對何新的好奇才會與自己會麵。這個時候羅炳輝有些沉不住氣了,語氣也變得生硬起來。
“羅先生,您恐怕誤會我的意思了,我擔心的僅僅是你們不能保守住這個秘密。”喬森道。
“喬森先生,看來是我們自作多情了。我們會在那場大災禍來臨之前,將何新的預測在報紙上公布出來,我們會把握好時機,以便給那些狂妄者以應有的教訓。並且我們會把這次會麵公布出來,我想,當美國政府和美國民眾知道您,喬森先生事先知道了災禍將要發生,卻由於傲慢和偏見導致美國政府不能及時采取預防措施,那麽您的處境一定很不妙。”羅炳輝站起身,不理會喬森的反應,大步流星地走出了美國公使館。
這個時候,在南京李待琛已經心悅誠服地接受了齊誌宇的邀請,去瓊崖石碌嶺根據地開創自己的事業。為了說服李待琛,齊誌宇頗費了一番心思。齊誌宇從李待琛的專業入手,對他進行了細致耐心地說服工作。這個時期世界上百分之八十五的鋼都是依靠平爐煉出來的,齊誌宇列舉平爐煉鋼法的諸多缺點,他說平爐煉鋼法最大缺點是冶煉時間長(一般需要6~8h),燃料耗損大(熱能的利用隻有20~25%),基建投資和生產費用高。一個年產1200萬噸鋼的鋼廠,如果修建平爐卻需要500t的大型平爐30~40座。
“據我所知平爐煉鋼法是目前世界上最成熟,應用最廣泛的煉鋼技術。齊老板難道還有更先進的煉鋼技術嗎?”李待琛問。
“李博士以為電爐煉鋼法如何?”齊誌宇道。
“這種煉鋼法並不適合我國,因為我國沒有充足的電力和廢鋼。”李待琛道。
“那麽現在世界上就隻剩下轉爐煉鋼法了。我以為轉爐煉鋼在不久的將來將成為世界的主流。”齊誌宇道。
李待琛道:“轉爐煉鋼是以鐵水、廢鋼為主要原料,不借助外加能源,靠鐵液本身的物理熱和鐵液組分間化學反應產生熱量而在轉爐中完成煉鋼過程。轉爐按耐火材料分為酸性和堿性,按氣體吹入爐內的部位有頂吹、底吹和側吹;按氣體種類為分空氣轉爐和氧氣轉爐。堿性氧氣頂吹和頂底複吹轉爐由於其生產速度快、產量大,單爐產量高、成本低、投資少,為目前使用最普遍的煉鋼設備。轉爐主要用於生產碳鋼及銅和鎳的冶煉。轉爐按爐襯的耐火材料性質分為堿性(用鎂砂或白雲石為內襯)和酸性(用矽質材料為內襯);按氣體吹入爐內的部位分為底吹、頂吹和側吹;按吹煉采用的氣體,分為空氣轉爐和氧氣轉爐。酸性轉爐不能去除生鐵中的硫和磷,須用優質生鐵,因而應用範圍受到限製。堿性轉爐適於用高磷生鐵煉鋼,現在西歐得到較大發展。空氣吹煉的轉爐鋼,因含氮量高,質量不如平爐鋼,且原料有局限性,又不能多配廢鋼,未能像平爐那樣在世界範圍內廣泛采用。”
“那麽李博士以為氧氣頂吹轉爐煉鋼法怎麽樣?”齊誌宇道。
“氧氣頂吹轉爐煉鋼法無法實現,因為以現在的技術無法獲得大量廉價的工業純氧。”李待琛大搖其頭道。
“我有辦法能獲得大量廉價的工業純氧。”齊誌宇道。
“什麽辦法?”李待琛淡淡地問道,他並不相信這個令工業技術發達的歐美諸國都一籌莫展的技術難題會被麵前的這個冶金行業門外漢破解。
“這是深冷法製氧氣的技術資料,是何新大師運用易經的原理,從未來世界的資料庫中獲取的,目前全世界隻有我能向你提供這樣的技術資料。”齊誌宇將手中的那疊資料遞給李待琛,煞有介事地道。
李待琛半信半疑地將資料接過去,仔細看起來,第一頁的深冷法製氧原理就把他深深吸引住了,他這些年雖在哈佛大學獲得了冶金博士學位,卻從未聽人說起過這種製氧方法。憑他身後的專業功底,他立即就領悟了其中的關竅。當翻看到後麵幾頁,研讀有關全低壓製氧裝置的特點和全低壓製氧裝置的組成時,李待琛完全忘記了周圍世界的存在,他的全部身心都融入到了那些資料中了。”
馬君武看他那麽投入,也來了興趣,禁不住湊過去,站在李待琛身後看起來。當馬君武看到純氧頂吹轉爐煉鋼法的優點時,禁不住大聲念起來:“純氧頂吹轉爐煉鋼法這種方法是1952年以後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是目前世界上采用較多也是較先進的一種方法。純氧頂吹轉爐煉鋼有以下優點:(i)生產速度快由於用純氧吹煉,就會高速降碳,快速提溫,大大縮短冶煉時間。一座300t轉爐吹煉時間不到20min,包括輔助工作時間在內,一共不超過1h。(ii)品種多、質量好純氧頂吹轉爐既能煉普通鋼,也能煉普通低碳鋼。如首都鋼廠采用這種方法成功地試煉了一百多種鋼材。由於用純氧吹煉,鋼中氮、氫等有害氣體含量較低。(iii)基建投資和生產費用低純氧頂吹轉爐的基建投資相當於同樣生產量的平爐車間的60~70%,生產費用也低於平爐……”
馬君武望著齊誌宇,“齊老板,按照你提供的這個資料,咱們能把這個純氧頂吹轉爐煉鋼法搞起來嗎?”
“有資料還不成,還要有李博士這樣的人才幫襯,才能把技術付諸實踐。”齊誌宇道。
馬君武一把拽起李待琛,“你小子說句話,到底跟不跟我們去瓊崖?”
李待琛大夢初醒般地抬起頭望著齊誌宇和馬君武,忽然縱情狂笑起來,把兩個人都嚇了一跳。馬君武摸了一下李待琛的額頭驚愕地道:“你沒事吧。”
“我有什麽事?我是在為我們的國家高興啊!有了這個純氧頂吹轉爐煉鋼法,我們貧弱的祖國也可以成為鋼鐵大國了。我高興呀!”李待琛止住笑,揮舞著那疊資料,由於激動,眼裏含著晶瑩的淚滴。
八月二十九日振華日報經理鄭汝霈來到上海《泰晤時報申報》報館,與美國老板包爾進行了一番密談。八月三十一日這天發行的《泰晤時報申報》在醒目位置用鬥大的黑體字赫然印著這樣一段話:據中國著名易學大師何新預測,日本將於九月初爆發裏氏8.1級地震,地震將給日本造成空前的災難,死者和下落不明者共達14.2萬人,財產損失:28億美元。遺憾的是何新大師在進行災難測算時,因受到數名日本浪人的騷擾,何新大師本來能夠測算出日本此次地震的具體方位和事件,但日本浪人以預言公布出來會給日本帶來騷亂為由,燒毀了測算資料,致使何新所有努力付諸東流,因此倉促間隻能將這個結果公諸於眾。
曆史上的日本關東大地震發生在這一年的九月一日,齊誌宇之所以在地震的前一天把這個預測刊發出來,就是不準讓日本人得到未雨綢繆的機會。這些沒有進化完全的人類社會的渣滓,不會有人對他們的苦難抱有一絲同情。而齊誌宇將這個預言委托《泰晤時報申報》這樣一家美國人的報紙發表,卻沒有在自己的報紙上發表,其實是不想惹上麻煩。作為一個穿越者,齊誌宇太了解日本人了,日本人的報複心太過強烈,關東大地震發生後,日本人不會去找天照大神發泄怨氣,因為天照大神太強大,日本人就是這樣,軟的欺負硬的怕,二戰中美國人將他們打的服服帖帖的,他們就變成了美國人的狗,中國人沒有把他們揍扁,所以他們就總是用參拜靖國神社、霸占釣魚島這樣的事情給中國人添堵。
“何新大師計劃開辦一家船運公司,缺少購船的資金,想請美國政府無償支援我們五艘兩千噸排水量的商船。並為我們培訓一批駕駛商船的船員。當然作為回報,我們可以幫助貴國避免或者極大程度減輕災禍給貴國帶來的損失。”羅炳輝道。
“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家,任何事情都有可能通過報紙、廣播的傳播引起公眾的注意。如果我們相信了何新大師的預測,按照你們的邏輯,九月份的某一天就該什麽事情也沒有發生,是這樣吧,可是這樣一來,美國公眾會說本來那一天就不會發生什麽事情嗎?這完全是中國人的一次不太高明的欺詐。而在野黨會利用這次事件借題發揮,消弱政府在民眾中的威信。”喬森道。
“我不相信美國政府連這點保密能力都沒有。”羅炳輝不客氣地道。羅炳輝從喬森的表情和言辭中判斷,他與自己的談判並無誠意,羅炳輝猜測,這個喬森很可能僅僅是為了出於對何新的好奇才會與自己會麵。這個時候羅炳輝有些沉不住氣了,語氣也變得生硬起來。
“羅先生,您恐怕誤會我的意思了,我擔心的僅僅是你們不能保守住這個秘密。”喬森道。
“喬森先生,看來是我們自作多情了。我們會在那場大災禍來臨之前,將何新的預測在報紙上公布出來,我們會把握好時機,以便給那些狂妄者以應有的教訓。並且我們會把這次會麵公布出來,我想,當美國政府和美國民眾知道您,喬森先生事先知道了災禍將要發生,卻由於傲慢和偏見導致美國政府不能及時采取預防措施,那麽您的處境一定很不妙。”羅炳輝站起身,不理會喬森的反應,大步流星地走出了美國公使館。
這個時候,在南京李待琛已經心悅誠服地接受了齊誌宇的邀請,去瓊崖石碌嶺根據地開創自己的事業。為了說服李待琛,齊誌宇頗費了一番心思。齊誌宇從李待琛的專業入手,對他進行了細致耐心地說服工作。這個時期世界上百分之八十五的鋼都是依靠平爐煉出來的,齊誌宇列舉平爐煉鋼法的諸多缺點,他說平爐煉鋼法最大缺點是冶煉時間長(一般需要6~8h),燃料耗損大(熱能的利用隻有20~25%),基建投資和生產費用高。一個年產1200萬噸鋼的鋼廠,如果修建平爐卻需要500t的大型平爐30~40座。
“據我所知平爐煉鋼法是目前世界上最成熟,應用最廣泛的煉鋼技術。齊老板難道還有更先進的煉鋼技術嗎?”李待琛問。
“李博士以為電爐煉鋼法如何?”齊誌宇道。
“這種煉鋼法並不適合我國,因為我國沒有充足的電力和廢鋼。”李待琛道。
“那麽現在世界上就隻剩下轉爐煉鋼法了。我以為轉爐煉鋼在不久的將來將成為世界的主流。”齊誌宇道。
李待琛道:“轉爐煉鋼是以鐵水、廢鋼為主要原料,不借助外加能源,靠鐵液本身的物理熱和鐵液組分間化學反應產生熱量而在轉爐中完成煉鋼過程。轉爐按耐火材料分為酸性和堿性,按氣體吹入爐內的部位有頂吹、底吹和側吹;按氣體種類為分空氣轉爐和氧氣轉爐。堿性氧氣頂吹和頂底複吹轉爐由於其生產速度快、產量大,單爐產量高、成本低、投資少,為目前使用最普遍的煉鋼設備。轉爐主要用於生產碳鋼及銅和鎳的冶煉。轉爐按爐襯的耐火材料性質分為堿性(用鎂砂或白雲石為內襯)和酸性(用矽質材料為內襯);按氣體吹入爐內的部位分為底吹、頂吹和側吹;按吹煉采用的氣體,分為空氣轉爐和氧氣轉爐。酸性轉爐不能去除生鐵中的硫和磷,須用優質生鐵,因而應用範圍受到限製。堿性轉爐適於用高磷生鐵煉鋼,現在西歐得到較大發展。空氣吹煉的轉爐鋼,因含氮量高,質量不如平爐鋼,且原料有局限性,又不能多配廢鋼,未能像平爐那樣在世界範圍內廣泛采用。”
“那麽李博士以為氧氣頂吹轉爐煉鋼法怎麽樣?”齊誌宇道。
“氧氣頂吹轉爐煉鋼法無法實現,因為以現在的技術無法獲得大量廉價的工業純氧。”李待琛大搖其頭道。
“我有辦法能獲得大量廉價的工業純氧。”齊誌宇道。
“什麽辦法?”李待琛淡淡地問道,他並不相信這個令工業技術發達的歐美諸國都一籌莫展的技術難題會被麵前的這個冶金行業門外漢破解。
“這是深冷法製氧氣的技術資料,是何新大師運用易經的原理,從未來世界的資料庫中獲取的,目前全世界隻有我能向你提供這樣的技術資料。”齊誌宇將手中的那疊資料遞給李待琛,煞有介事地道。
李待琛半信半疑地將資料接過去,仔細看起來,第一頁的深冷法製氧原理就把他深深吸引住了,他這些年雖在哈佛大學獲得了冶金博士學位,卻從未聽人說起過這種製氧方法。憑他身後的專業功底,他立即就領悟了其中的關竅。當翻看到後麵幾頁,研讀有關全低壓製氧裝置的特點和全低壓製氧裝置的組成時,李待琛完全忘記了周圍世界的存在,他的全部身心都融入到了那些資料中了。”
馬君武看他那麽投入,也來了興趣,禁不住湊過去,站在李待琛身後看起來。當馬君武看到純氧頂吹轉爐煉鋼法的優點時,禁不住大聲念起來:“純氧頂吹轉爐煉鋼法這種方法是1952年以後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是目前世界上采用較多也是較先進的一種方法。純氧頂吹轉爐煉鋼有以下優點:(i)生產速度快由於用純氧吹煉,就會高速降碳,快速提溫,大大縮短冶煉時間。一座300t轉爐吹煉時間不到20min,包括輔助工作時間在內,一共不超過1h。(ii)品種多、質量好純氧頂吹轉爐既能煉普通鋼,也能煉普通低碳鋼。如首都鋼廠采用這種方法成功地試煉了一百多種鋼材。由於用純氧吹煉,鋼中氮、氫等有害氣體含量較低。(iii)基建投資和生產費用低純氧頂吹轉爐的基建投資相當於同樣生產量的平爐車間的60~70%,生產費用也低於平爐……”
馬君武望著齊誌宇,“齊老板,按照你提供的這個資料,咱們能把這個純氧頂吹轉爐煉鋼法搞起來嗎?”
“有資料還不成,還要有李博士這樣的人才幫襯,才能把技術付諸實踐。”齊誌宇道。
馬君武一把拽起李待琛,“你小子說句話,到底跟不跟我們去瓊崖?”
李待琛大夢初醒般地抬起頭望著齊誌宇和馬君武,忽然縱情狂笑起來,把兩個人都嚇了一跳。馬君武摸了一下李待琛的額頭驚愕地道:“你沒事吧。”
“我有什麽事?我是在為我們的國家高興啊!有了這個純氧頂吹轉爐煉鋼法,我們貧弱的祖國也可以成為鋼鐵大國了。我高興呀!”李待琛止住笑,揮舞著那疊資料,由於激動,眼裏含著晶瑩的淚滴。
八月二十九日振華日報經理鄭汝霈來到上海《泰晤時報申報》報館,與美國老板包爾進行了一番密談。八月三十一日這天發行的《泰晤時報申報》在醒目位置用鬥大的黑體字赫然印著這樣一段話:據中國著名易學大師何新預測,日本將於九月初爆發裏氏8.1級地震,地震將給日本造成空前的災難,死者和下落不明者共達14.2萬人,財產損失:28億美元。遺憾的是何新大師在進行災難測算時,因受到數名日本浪人的騷擾,何新大師本來能夠測算出日本此次地震的具體方位和事件,但日本浪人以預言公布出來會給日本帶來騷亂為由,燒毀了測算資料,致使何新所有努力付諸東流,因此倉促間隻能將這個結果公諸於眾。
曆史上的日本關東大地震發生在這一年的九月一日,齊誌宇之所以在地震的前一天把這個預測刊發出來,就是不準讓日本人得到未雨綢繆的機會。這些沒有進化完全的人類社會的渣滓,不會有人對他們的苦難抱有一絲同情。而齊誌宇將這個預言委托《泰晤時報申報》這樣一家美國人的報紙發表,卻沒有在自己的報紙上發表,其實是不想惹上麻煩。作為一個穿越者,齊誌宇太了解日本人了,日本人的報複心太過強烈,關東大地震發生後,日本人不會去找天照大神發泄怨氣,因為天照大神太強大,日本人就是這樣,軟的欺負硬的怕,二戰中美國人將他們打的服服帖帖的,他們就變成了美國人的狗,中國人沒有把他們揍扁,所以他們就總是用參拜靖國神社、霸占釣魚島這樣的事情給中國人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