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華日報因為準確預測了臨城劫車案,不但受到國人的關注,而且名聲也遠播國外。(.)隨著報紙訂閱量的增加,以報館現有的規模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齊誌宇連續兼並了幾家上海的小報館,與此同時又在北平、廣州、武漢、成都、奉天、太原各建了一個分社。受限於當時落後的通訊技術,稿件隻能通過電報的形式從報館總部發到各地分社,這樣各地所發行的報紙隻能做到預言欄目和文學連載的內容是相同的,至於其餘內容各地分社都自行編發。但讀者買振華日報就是衝著上麵刊載的預言和小說連載來的,所以隻要有這兩個欄目,就不影響報紙的發行量。
奧普隨船去了德國,行前齊誌宇讓他帶上了價值五萬多銀元的綢布,去德國換辦製藥廠需要的機器。那個時候齊誌宇把兜裏最後一塊銀元都掏出去了。不過現在報館每天能給他帶來兩千塊大洋的收入,印書館發行的幾本武俠書也被各地書商搶購一空。截止五月十三日齊誌宇在匯豐銀行裏的積蓄增加到六萬多元。
齊誌宇四月初剛到上海,就委托多門二郎從上海三井洋行購入五百支三八步槍,五百把刺刀,五萬發子彈。這天多門二郎通知齊誌宇,武器彈藥剛剛到貨,要他去取。齊誌宇帶著印刷廠工人去三井公司取回武器、彈藥存放在印刷廠地下室裏。當天齊誌宇給磐石的梅金虎發了封電報,讓他帶上五十名武術隊隊員立即前往上海亞普洱電氣公司。
三天後的上午,梅金虎帶著五十名武術隊隊員來到上海,下午齊誌宇拜會了杜月笙,對杜月笙說自己有一批特殊貨物需要安全運到碼頭,請他派人護送。齊誌宇這段時間常到杜公館走動,在杜月笙看來,能夠被預言家何新引為知己的人自然不是凡夫俗子,杜月笙常以春申君自居,喜歡結交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士。齊誌宇憑借手中豐富、翔實的中國近代史資料,在這些日子一直給杜月笙充當幕僚的角色,齊誌宇向杜月笙提出的一些建議讓杜月笙受益匪淺。比如齊誌宇建議杜月笙對******多下本錢,理由是何新預言******數年後便會成為中國政壇上最耀眼的明星。另外齊誌宇還把德國的經濟危機透漏給杜月笙,勸杜月笙趁此良機,多弄些美元、英鎊到德國大肆購入機器,運回國內賣。<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
杜月笙對於齊誌宇這個小小的要求,沒有理由拒絕,當即派了幾名得力幹將護送偽裝成貨物的槍支彈藥以及糧食、衣服、鍋碗瓢盆等物資、五十名武術隊員另外還有從上海街頭招募來的三百多名乞丐到了碼頭上。在碼頭上齊誌宇雇了一艘兩千多噸的小海輪攜帶著人員、武器彈藥、糧食等物資離開上海,沿著海岸線向南駛去。大多數人都是第一次乘坐海輪,海輪在碧浪中顛簸前行,每個人都站在船欄杆旁嘔吐不止,把胃裏能吐出來的東西都吐出來了,渾身的骨頭像散了架,一點氣力也沒有。吐過不久開始感覺饑餓,盡管見了食物就想吐,可是還是強迫自己吞下食物,然後接著嘔吐。海輪中途在福建三沙灣停留了一天,三沙灣又名三都澳,位於福建省寧德市東南部,為中國1.84萬公裏黃金海岸線的中點,是世界級天然深水良港。1846年,英國74號船對三都澳進行了勘測並繪製了航海地圖。之後帝國主義列強要求清政府開放三都澳,清政府也迫於外債需要關稅償還,於1898年正式開放三都澳,成為對外貿易港口。1898年三都口岸對外開放後,意大利在這裏設領事館,英國修建了雜貨碼頭和油碼頭,美國也修有油碼頭。島上還建有“美孚”、“德士古”、“亞細亞”等油庫。此後,英、美、德、日、俄、荷、瑞典和葡萄牙等24個國家在此修建泊位、設立辦事處或代表處,有4個國家在這裏設有錢莊。國內輪船公司和中央、交通、農民三大銀行也在此設立分公司或分行。廣東、江蘇、福州、寧波及古田、福安、寧德城關的官僚地主、資本家也紛紛前來三都島占地開業,總計有36家之多。1899年5月,三都澳設立福海關,是繼漳州海關、閩海關、廈海關之後設立的福建省第四個海關。1905年三都島就鋪設了海底電纜,並設立了大清帝國電報局,形成了設施完備的商港。當時三都澳年進出口稅達16萬兩白銀。由於三都澳在軍事和經濟上的特殊戰略地位,早在19世紀就成為帝國列強爭奪的對象。意大利最早向中國政府提出租借三都澳,德國在獨占威海衛之後欲占三都澳,美國要求租借三都澳作為軍港和煤碼頭,英國海軍上將也專程訪問三都澳。20世紀初,這裏商賈雲集,船帆如梭,熱鬧非常,有“小上海”和中國南方的“小青島”之稱。眾人下了船,雙腳踏上海港的土地才覺得有了根基。海輪上的船員將從上海販運過來的緊俏商品搬上碼頭,賣給港口上的一些商鋪,賺取差價。齊誌宇留下二十名武術隊隊員在船上看守物資,自己帶著梅金虎等人走進三都澳,包下幾家小飯店,讓大家痛痛快快吃喝一頓。酒足飯飽後,齊誌宇讓酒店又做了二十人的酒菜,用食盒裝了,派了十幾個人給在船上看守物資的那些人送回去。眾人閑著沒事在港口內轉悠,齊誌宇看見三五成群的乞丐,就又以招工為名挑選了一百五十多人帶到船上。船長回來看見船上增加了一百多人,免不了又向齊誌宇要了一百多塊運費。
第二天上午海輪起航,抵達香港,在香港停留了一個晚上,第三天來到了瓊崖的海口。齊誌宇帶著眾人在海口下了船,雇了兩艘五六百噸的小輪船沿著瓊崖的海岸線向西劃了一個大弧,進入昌化江入海口。兩艘小海輪逆流而上,沿途河岸兩旁碧綠的稻田,蒼鬱的群山,一株株挺拔的椰樹,身穿筒裙勞作的黎族女人以及一座座黎族特有的茅草木頭搭建的船形屋……交織出一幅美麗的畫卷,站在甲板上欣賞著河岸兩旁的秀美山川,這些日子海上的顛簸之苦都一掃而光。已經習慣了北方自然環境的梅金虎看見這如畫的熱帶風光,欣喜不已。
“齊老板,這裏真是不錯呀!”梅金虎道。
“今後你就帶著這些人在這裏發展。”齊誌宇道。
“我以後把我的家人也都接過來”梅金虎道。
“等明年吧,那個時候王耀武和金山也從東北陸軍講武堂畢業了,他們過來替換你,你再回陝西接家眷。”齊誌宇道。
兩艘小海輪在叉河鎮拐了個彎向東駛到三十多裏地,齊誌宇拿著一張後世出版的海南地圖,察看河兩岸的地形。這個時候的瓊崖還沒有怎麽開發,很多在後世的地圖上標注的城市、村鎮還是一片闃無人跡的蠻荒之地。齊誌宇看見北岸五六裏地的地方山地呈現孔雀石色,指著那一帶問船老板那裏是不是叫做石碌嶺?
船老板點了點頭,道:“對,那裏就是石碌嶺。”
齊誌宇從後世帶過來的資料表明,金牛嶺一帶埋藏著一個總麵積60平方公裏,鐵礦儲量約3億噸的一座大型露天礦山。它不僅有豐富的鐵、鈷、銅資源,而且還有鎳、硫、鋁、金等多種礦產資源。據探察,鐵礦儲量達數億噸,品位高達62???。專家認為石碌鐵礦資源之豐,品位之高,聞名亞洲,稱著世界,被譽為“寶島明珠,國家寶藏”。鐵礦石以質優品位高而聞名海內外,為後世中國重點大礦之一。石碌”一名的起源,據考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在此大山地表發現了銅礦,呈孔雀石類型,故後改稱“石碌嶺”,因石碌鐵礦地處境內,故名。
現在還沒有人知道這個地方的價值,對他的開發隻限於民間手工挖掘。
齊誌宇又指了指石碌嶺東北麵幾座連綿的山嶺問船老板那些山嶺叫什麽名字?船老板說那最高的山叫做七查嶺。齊誌宇收起地圖,對船老板說我們就在這裏下船。兩艘輪船找了一處錨地把船停下來,拋了錨,每艘輪船放兩隻小木船到河裏。水手從船上把貨物、人員用繩子從船上放到小船上,送到岸上。船上水手輪換著用小船送了四十多趟,才把人員貨物運送完畢。
齊誌宇初來此地,對這裏情況不熟悉,擔心路上遇到野獸或者土匪,在河岸上拆開木箱,取出五十支三八步槍將五十名隊員武裝起來,每個人又分了五十發子彈。讓乞丐們抬著所有帶來的物資向七查嶺行進。經過石碌嶺,看見那裏有一個礦坑,礦坑周圍搭建了百十多座茅草屋和木屋,一些采礦工人正在礦坑裏采挖礦石。一些監工手裏拿著棍棒站在礦坑上麵,發現有偷懶的礦工,下去就是一棍子。監工們遠遠看見齊誌宇他們端著步槍向這邊走過來,幾名監工轉身跑向那些木屋,不大一會工夫,一名軍官帶著三十多名荷槍實彈的士兵從那些木屋裏跑出來。跑到礦坑前麵,趴在堆積如山的礦石堆上,將黑洞洞的槍口伸出去對準迎麵過來的這些不速之客。梅金虎見對麵那些士兵擺出要打的架勢,急忙命令部下就地尋找隱蔽物藏好身形,做好迎戰準備。
奧普隨船去了德國,行前齊誌宇讓他帶上了價值五萬多銀元的綢布,去德國換辦製藥廠需要的機器。那個時候齊誌宇把兜裏最後一塊銀元都掏出去了。不過現在報館每天能給他帶來兩千塊大洋的收入,印書館發行的幾本武俠書也被各地書商搶購一空。截止五月十三日齊誌宇在匯豐銀行裏的積蓄增加到六萬多元。
齊誌宇四月初剛到上海,就委托多門二郎從上海三井洋行購入五百支三八步槍,五百把刺刀,五萬發子彈。這天多門二郎通知齊誌宇,武器彈藥剛剛到貨,要他去取。齊誌宇帶著印刷廠工人去三井公司取回武器、彈藥存放在印刷廠地下室裏。當天齊誌宇給磐石的梅金虎發了封電報,讓他帶上五十名武術隊隊員立即前往上海亞普洱電氣公司。
三天後的上午,梅金虎帶著五十名武術隊隊員來到上海,下午齊誌宇拜會了杜月笙,對杜月笙說自己有一批特殊貨物需要安全運到碼頭,請他派人護送。齊誌宇這段時間常到杜公館走動,在杜月笙看來,能夠被預言家何新引為知己的人自然不是凡夫俗子,杜月笙常以春申君自居,喜歡結交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士。齊誌宇憑借手中豐富、翔實的中國近代史資料,在這些日子一直給杜月笙充當幕僚的角色,齊誌宇向杜月笙提出的一些建議讓杜月笙受益匪淺。比如齊誌宇建議杜月笙對******多下本錢,理由是何新預言******數年後便會成為中國政壇上最耀眼的明星。另外齊誌宇還把德國的經濟危機透漏給杜月笙,勸杜月笙趁此良機,多弄些美元、英鎊到德國大肆購入機器,運回國內賣。<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
杜月笙對於齊誌宇這個小小的要求,沒有理由拒絕,當即派了幾名得力幹將護送偽裝成貨物的槍支彈藥以及糧食、衣服、鍋碗瓢盆等物資、五十名武術隊員另外還有從上海街頭招募來的三百多名乞丐到了碼頭上。在碼頭上齊誌宇雇了一艘兩千多噸的小海輪攜帶著人員、武器彈藥、糧食等物資離開上海,沿著海岸線向南駛去。大多數人都是第一次乘坐海輪,海輪在碧浪中顛簸前行,每個人都站在船欄杆旁嘔吐不止,把胃裏能吐出來的東西都吐出來了,渾身的骨頭像散了架,一點氣力也沒有。吐過不久開始感覺饑餓,盡管見了食物就想吐,可是還是強迫自己吞下食物,然後接著嘔吐。海輪中途在福建三沙灣停留了一天,三沙灣又名三都澳,位於福建省寧德市東南部,為中國1.84萬公裏黃金海岸線的中點,是世界級天然深水良港。1846年,英國74號船對三都澳進行了勘測並繪製了航海地圖。之後帝國主義列強要求清政府開放三都澳,清政府也迫於外債需要關稅償還,於1898年正式開放三都澳,成為對外貿易港口。1898年三都口岸對外開放後,意大利在這裏設領事館,英國修建了雜貨碼頭和油碼頭,美國也修有油碼頭。島上還建有“美孚”、“德士古”、“亞細亞”等油庫。此後,英、美、德、日、俄、荷、瑞典和葡萄牙等24個國家在此修建泊位、設立辦事處或代表處,有4個國家在這裏設有錢莊。國內輪船公司和中央、交通、農民三大銀行也在此設立分公司或分行。廣東、江蘇、福州、寧波及古田、福安、寧德城關的官僚地主、資本家也紛紛前來三都島占地開業,總計有36家之多。1899年5月,三都澳設立福海關,是繼漳州海關、閩海關、廈海關之後設立的福建省第四個海關。1905年三都島就鋪設了海底電纜,並設立了大清帝國電報局,形成了設施完備的商港。當時三都澳年進出口稅達16萬兩白銀。由於三都澳在軍事和經濟上的特殊戰略地位,早在19世紀就成為帝國列強爭奪的對象。意大利最早向中國政府提出租借三都澳,德國在獨占威海衛之後欲占三都澳,美國要求租借三都澳作為軍港和煤碼頭,英國海軍上將也專程訪問三都澳。20世紀初,這裏商賈雲集,船帆如梭,熱鬧非常,有“小上海”和中國南方的“小青島”之稱。眾人下了船,雙腳踏上海港的土地才覺得有了根基。海輪上的船員將從上海販運過來的緊俏商品搬上碼頭,賣給港口上的一些商鋪,賺取差價。齊誌宇留下二十名武術隊隊員在船上看守物資,自己帶著梅金虎等人走進三都澳,包下幾家小飯店,讓大家痛痛快快吃喝一頓。酒足飯飽後,齊誌宇讓酒店又做了二十人的酒菜,用食盒裝了,派了十幾個人給在船上看守物資的那些人送回去。眾人閑著沒事在港口內轉悠,齊誌宇看見三五成群的乞丐,就又以招工為名挑選了一百五十多人帶到船上。船長回來看見船上增加了一百多人,免不了又向齊誌宇要了一百多塊運費。
第二天上午海輪起航,抵達香港,在香港停留了一個晚上,第三天來到了瓊崖的海口。齊誌宇帶著眾人在海口下了船,雇了兩艘五六百噸的小輪船沿著瓊崖的海岸線向西劃了一個大弧,進入昌化江入海口。兩艘小海輪逆流而上,沿途河岸兩旁碧綠的稻田,蒼鬱的群山,一株株挺拔的椰樹,身穿筒裙勞作的黎族女人以及一座座黎族特有的茅草木頭搭建的船形屋……交織出一幅美麗的畫卷,站在甲板上欣賞著河岸兩旁的秀美山川,這些日子海上的顛簸之苦都一掃而光。已經習慣了北方自然環境的梅金虎看見這如畫的熱帶風光,欣喜不已。
“齊老板,這裏真是不錯呀!”梅金虎道。
“今後你就帶著這些人在這裏發展。”齊誌宇道。
“我以後把我的家人也都接過來”梅金虎道。
“等明年吧,那個時候王耀武和金山也從東北陸軍講武堂畢業了,他們過來替換你,你再回陝西接家眷。”齊誌宇道。
兩艘小海輪在叉河鎮拐了個彎向東駛到三十多裏地,齊誌宇拿著一張後世出版的海南地圖,察看河兩岸的地形。這個時候的瓊崖還沒有怎麽開發,很多在後世的地圖上標注的城市、村鎮還是一片闃無人跡的蠻荒之地。齊誌宇看見北岸五六裏地的地方山地呈現孔雀石色,指著那一帶問船老板那裏是不是叫做石碌嶺?
船老板點了點頭,道:“對,那裏就是石碌嶺。”
齊誌宇從後世帶過來的資料表明,金牛嶺一帶埋藏著一個總麵積60平方公裏,鐵礦儲量約3億噸的一座大型露天礦山。它不僅有豐富的鐵、鈷、銅資源,而且還有鎳、硫、鋁、金等多種礦產資源。據探察,鐵礦儲量達數億噸,品位高達62???。專家認為石碌鐵礦資源之豐,品位之高,聞名亞洲,稱著世界,被譽為“寶島明珠,國家寶藏”。鐵礦石以質優品位高而聞名海內外,為後世中國重點大礦之一。石碌”一名的起源,據考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在此大山地表發現了銅礦,呈孔雀石類型,故後改稱“石碌嶺”,因石碌鐵礦地處境內,故名。
現在還沒有人知道這個地方的價值,對他的開發隻限於民間手工挖掘。
齊誌宇又指了指石碌嶺東北麵幾座連綿的山嶺問船老板那些山嶺叫什麽名字?船老板說那最高的山叫做七查嶺。齊誌宇收起地圖,對船老板說我們就在這裏下船。兩艘輪船找了一處錨地把船停下來,拋了錨,每艘輪船放兩隻小木船到河裏。水手從船上把貨物、人員用繩子從船上放到小船上,送到岸上。船上水手輪換著用小船送了四十多趟,才把人員貨物運送完畢。
齊誌宇初來此地,對這裏情況不熟悉,擔心路上遇到野獸或者土匪,在河岸上拆開木箱,取出五十支三八步槍將五十名隊員武裝起來,每個人又分了五十發子彈。讓乞丐們抬著所有帶來的物資向七查嶺行進。經過石碌嶺,看見那裏有一個礦坑,礦坑周圍搭建了百十多座茅草屋和木屋,一些采礦工人正在礦坑裏采挖礦石。一些監工手裏拿著棍棒站在礦坑上麵,發現有偷懶的礦工,下去就是一棍子。監工們遠遠看見齊誌宇他們端著步槍向這邊走過來,幾名監工轉身跑向那些木屋,不大一會工夫,一名軍官帶著三十多名荷槍實彈的士兵從那些木屋裏跑出來。跑到礦坑前麵,趴在堆積如山的礦石堆上,將黑洞洞的槍口伸出去對準迎麵過來的這些不速之客。梅金虎見對麵那些士兵擺出要打的架勢,急忙命令部下就地尋找隱蔽物藏好身形,做好迎戰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