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太極書院是現在盧鴻還沒有時間去一心一意地寫書,就連硯台玩。


    因為年後馬上就要操辦一件大事,就是盧家的書院要準備籌建了。


    在唐初時,成熟的書院體製還沒有出現過。


    盧鴻要建的書院,是這世上第一個分專業的綜合性學校。


    按照盧鴻的提議,書院共設經學、算學、文學、兵學四大類課程,其下又細分為數種細科。


    如經學不隻是各類儒家經典,也包括了先秦諸子中的幾位名家;文學除了文章詩詞外,還將史學一並納入;兵學一類,則是講述《孫子兵法》、《司馬法》等軍事著作的。


    唐初時擴張意識存在於各個階層的頭腦之中,就算是文人也多以投兵報國、建功立業為榮,因此這兵學估計也會受到廣泛的歡迎。


    而算學則是在盧鴻力倡下建立起來的,除了最基本的數學之外,還有簡單的物理及化學知識。


    隻是這些知識統統被盧鴻冠之以“格物”的美稱,並將之與儒家“格物致知”的大道理聯係起來,成了探尋世界、明了本源的最基礎知識。


    目前學院最大的問題就是師資力量不足。


    以前盧家族學中就隻是盧寬一人,還是以蒙學為主。


    一旦啟蒙之後,學生平日多是自修,每月內定期由族內學者及長老等為眾人講經。


    現下要改變這等鬆散的組織形式,師資力量是必須要充實的。


    為此盧家除了本族幾位經學有成地長老出任講學外。


    還專門派人前往陽鄭家,按照當時盧鴻與鄭聿橫的約定,請鄭家派出幾名經學學者,充作書院講學。


    當然順便也帶去了誠聘三老為書院客座教授的聘書,請三老方便時,前來範陽講學。


    同樣的一批人馬。


    也出發前往博陵,邀請崔三醉。


    當然三老及崔三醉等就是騙了來,也隻能是當寶貝供著,給個客座的名字,偶爾出場做個講座什麽的。


    總不能讓幾個老爺子給你當老師天天去上課。


    但書院要地,也就是這個招牌,至於他們自己願意怎麽個講法,全看他們心情而定了。


    而書院中的學生。


    除了盧家子弟之外,每年還要固定招收一部分外來入學的學子。


    這個提議得到了盧祖安等的大力支持。


    唐時官府有意打破世家的壟斷地位,開科舉招收平民子弟,以充實官員數量。


    如果盧家的書院中,也招收外來學生,吸納平民中優秀子弟入學,則這部分招來的優秀人才通過科舉入仕後,必然視盧家為其根底,壯大盧家的影響和力量。


    中國古時,對師徒地關係是極為看重的。


    父子之間。


    因看法不同或其他原因反目的不在少數。


    但以學生的身份,若是不敬師長甚至背叛的,肯定會受到世人唾棄。


    因此,但凡是從盧家書院中走出來的學生,雖然不是盧族中人,但他身上事實上已經打上了盧家的烙印。


    終其一世都會緊緊地綁在盧家的船上。


    也因為這一點,盧鴻特地淡化了書院的盧家背景。


    除了廣邀其他世家的經學名宿為講學外,他還力拒以盧家地名字來命名書院。


    在他看來,這種看似為盧家掙來名望的做法隻是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卻很容易給書院帶來過重的世家背景,引起官方的另眼看待。


    盧家要得到書院帶來的利益,需要地是從實質上取得控製權,而不是一個好聽的聲望。


    在名義上。


    應該努力地給書院帶上一層學術的、公眾的、超然的色彩。


    最後書院以“太極書院”為名,盧祖安本人兼任書院山長。


    自此以後,每一任的盧家族長,都會自然兼任學院山長。


    並且緊緊地將學院控製在自己手中。


    去陽請講學的人馬很快回來的,令人啼笑皆非地是,眾講學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才能趕來,但某位客座教授已經隨著邀請的人馬一同殺回來了。


    這位急性子的客座教授當然就是三老中地老三鄭誠。


    鄭誠在範陽迷戀上辯論之後,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在離開範陽回陽後,少了崔三醉這個陪練,鄭誠感覺簡直就象少了一半的一般,做什麽都提不起勁頭來。


    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況,他隻好退而求其次,就找身邊人的來隨便辯一辯,也算是解解辯癮,當是聊勝於無罷了。


    他覺得是隨便辯辯,身邊的人一下子全都叫苦不迭。


    那些晚輩哪敢和這位老祖宗辯論?何況鄭誠本來經義精熟,這回又同崔三醉經過了一段對練,在辯論氛圍裏經過實戰、鍍了真金,那辯術早就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現在學成回國這麽一試,海歸的威力果然不是蓋的。


    說出這話來聽得眾人如墜五雲霧裏,分不清東西南北。


    你要他吃飯,他也要與你講一講肉割得正與不正的辯證關係;你要他喝水,他也要與你辯一辯水處下流幾近道的原理。


    總之搞得人飯也不能正常吃了,水也沒法好好喝了,生活中到處充滿了原理和天機。


    在鄭誠留學取經得來的辯論理論的參與指導下,把本來平平穩穩的陽鄭家折騰得雞飛狗跳,另眾人齊齊佩服範陽盧家的經義水平,真想不出來那是何等的厲害。


    連鄭誠老爺子這麽樣的經學泰鬥,去留學了一圈,回來都不會好好說話、正經辦事了。


    但是這國際先進經驗雖然說來好聽,辯來厲害,但日子總不能這般來過。


    鄭家也是傳承多代的世家,治家理業,自有經驗,要真聽憑鄭誠老爺子說得天花亂墜這般辯論下去,還要以之指導實踐,那還不亂了。


    就是鄭知鄭行,也是不勝其煩。


    正好見了範陽盧家發來的請貼聘書等,這一下子眾人大喜,連忙將這先行北上的重任,交給了鄭誠。


    若是府上決議他事,總要開幾次會,搞幾次公決公議,推來拖去,糾纏好些時候才成。


    唯獨此次,長老議事會可謂雷厲風行,按照鄭知鄭行二老打破常規、特事特辦,簡化步驟、提高效率的指示,連夜召開緊急會議商討,一致同意由鄭誠馬上北上先行報道,並且立即執行,不得有誤。


    跳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文物販子在唐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集古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集古字並收藏文物販子在唐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