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茶館外的張凱楓心情極為不錯,即便是漫天的風雪瞬間就將他完全覆蓋,也沒有絲毫的影響張凱楓的心情,內息裹住身體,撐出一個看不見的氣盾,漫天的飛雪便偏離了張凱楓,內息控製技巧的提升,不僅僅是讓張凱楓的戰鬥力猛然驟增,更讓他學會了很多內息運用的技巧。
再度翻山越嶺看到那匹楊寧所贈送的馬匹還依舊在路邊沒有被人牽走的時候,張凱楓的心情更好了,雖然早就知道這種已經打上天策府印記的馬匹怕是除了亡命之徒無人敢私自牽走,可見到這馬還在原來的位置張凱楓依舊還是覺得很高興。
隻可惜這天寒地凍的,張凱楓有內息傍身無所謂,這馬可就有些遭殃了,雖說有厚厚的毛皮,又是處於馬生中精力體力最旺盛的時候,被張凱楓拴在這裏依舊讓這馬有些顯得病怏怏的,顯然這漫天的風雪,又不能跑起來活動身體,讓這馬有些受寒。
看到張凱楓的到來,這匹由楊寧贈與的,頗為懂得人性的馬兒顯得比張凱楓更高興,不住的‘嘶……嘶……’地衝著張凱楓叫著,同時不斷用頭去觸碰張凱楓,輕撫著馬頭,安慰著這匹差點被自己拋棄在路邊的馬兒,張凱楓解開了拴在路邊樹上的繩索,牽著馬就朝著天策府方向而去。
一人一馬在柔軟的雪地上留下行走過的痕跡,漫天的飛雪又替一人一馬掩蓋了他們的足跡,見到唐簡於李白這些走在前麵的前輩之後,張凱楓總算是明白了在救國救民的這一條道路上不僅僅是自己在獨行,無論是李白又或是唐簡,他們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走在這一條路上。
欲投身朝廷報效國家的李白,卻隻能落得奉旨作詩,不得重用,李白便獨身出了朝廷這個旋渦,求仙問道,亦有後宋範仲淹口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之心,脫離了朝廷,對李白來說,不外乎是走上另一條報效國家的路罷了。
至於唐簡其人,雖是江湖中人,卻也是如讀書人口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般,先是修的一顆俠肝義膽的心;而後為了唐門而奮鬥,將唐門從殺手組織變成了江湖上數一數二的大門派;接著成為了武林盟主,不知剿滅多少賊匪;如今安史之亂即將到來,哪怕年歲已高,唐簡依舊選擇幫助張凱楓去護持那些被紅衣教擄掠而去的可憐女子。
行道難,又何妨?張凱楓從來不畏懼前路艱難,能讓他覺得恐懼的,不過是獨自上路罷了,意外的來到這個世界,前世的記憶讓他知道亂世將要到來,不斷奔波企圖平複這個亂世,這不可謂不是逆天而行,但是見識過朝廷直接被安祿山所蒙蔽而放棄玄甲蒼雲軍,甚至將玄甲蒼雲軍當做是叛匪,張凱楓很是懷疑自己所走上的道路究竟有沒有同行者。
事實證明,張凱楓走上的這一條看似逆天的道路,不過是早已有人踏足的道路,而這些人則被世人稱之為大俠。
想要成為像唐簡一樣的一代大俠,張凱楓需要走的路還有很多,正如此時返回天策府的路。
楊寧所贈與的這匹馬,雖然被張凱楓牽著走了很遠的一段距離,身體變得暖和起來,也精神起來,可是張凱楓依舊沒有選擇騎上它回到天策府,依舊牽著它一起走在路上,這匹馬在見到自己的時候高興的樣子,讓張凱楓很是心酸,此前的自己不正是嫌棄這匹馬不能隨自己走過過膝的雪地去翻山越嶺當做是累贅才會被自己拴在路邊的嗎?然而自己如果連一匹馬的安慰都無法去保證,又何談走上如唐簡那般的大俠之路?
張凱楓決定慢慢的走回天策府,雖說前路還遠,可是張凱楓的這個行路速度也足以在十二月,在安祿山起兵叛亂之前回到天策府了,張凱楓覺得自己需要一個人靜靜,用漫長而又久遠的道路來堅定自己的心,擺脫心中最後的一絲迷茫。
漫天飛雪中,心懷大誌的少年獨自上路,寒冷無法阻擋他的腳步,風雪也對他造成不了任何的傷害,而那些餓著肚子出來覓食的猛獸更是反而進了他的肚子中,冬季的大地上缺少綠色,更別提鮮嫩的綠草,而出來時所攜帶的馬糧早已耗盡,大唐縱然強盛富足,馬匹依舊無法走進千家萬戶,難以尋找到馬糧,張凱楓也隻得硬著頭皮喂馬兒吃肉,然而讓張凱楓驚訝的是,餓極了的馬匹根本不管自己是一隻素食動物,對於肉類來著不拘。
從未吃過肉的馬兒自從吃了肉,似乎是從素食動物蛻變成了肉食動物,又或者是發現肉類所能提供的能量比草料什麽的多太多,自打吃過一次肉之後,這馬兒卻也很少再吃草料了,反倒是開始吃起肉來,就連原本溫順的性格似乎都變得具有攻擊性起來,雙目中隱隱都透露著紅光。
這匹馬身上發生的變化讓張凱楓大吃了一驚,可他沒有阻止馬繼續吃肉,甚至還頗有些鼓勵的意味,原本在這冬季身上的肥膘耗盡後會顯得瘦弱的馬匹,如今竟反而越發的強壯起來,張凱楓不得不感慨食物的能力。
連一匹原本是素食動物的馬兒因為吃過一次肉知道其中的好處之後都忍不住一直吃肉,那麽原本就是一匹餓狼的安祿山又會如何?唐玄宗……現在還不能稱之為唐玄宗的當代皇帝李隆基的所作所為又何嚐不是在給安祿山喂肉?就算沒有接觸過權力,張凱楓也知道其中所蘊含的誘人力量,而顯然安祿山是不會滿足於自己手中的權力比別人少。
被丟棄被拋棄的玄甲蒼雲軍,就像是張凱楓的縱容一樣,李隆基同樣的在縱容著安祿山,若是安祿山在攻伐雁門關,攻伐玄甲蒼雲軍的時候,朝廷沒有被安祿山所蒙蔽,出麵去阻止甚至將安祿山打疼打死,他還會有這樣的野心,這樣的欲望嗎?張凱楓不知道,也沒有人能夠告訴他,他隻知道,天策府距離自己不遠了,安祿山……也不會遠了。(未完待續。)
再度翻山越嶺看到那匹楊寧所贈送的馬匹還依舊在路邊沒有被人牽走的時候,張凱楓的心情更好了,雖然早就知道這種已經打上天策府印記的馬匹怕是除了亡命之徒無人敢私自牽走,可見到這馬還在原來的位置張凱楓依舊還是覺得很高興。
隻可惜這天寒地凍的,張凱楓有內息傍身無所謂,這馬可就有些遭殃了,雖說有厚厚的毛皮,又是處於馬生中精力體力最旺盛的時候,被張凱楓拴在這裏依舊讓這馬有些顯得病怏怏的,顯然這漫天的風雪,又不能跑起來活動身體,讓這馬有些受寒。
看到張凱楓的到來,這匹由楊寧贈與的,頗為懂得人性的馬兒顯得比張凱楓更高興,不住的‘嘶……嘶……’地衝著張凱楓叫著,同時不斷用頭去觸碰張凱楓,輕撫著馬頭,安慰著這匹差點被自己拋棄在路邊的馬兒,張凱楓解開了拴在路邊樹上的繩索,牽著馬就朝著天策府方向而去。
一人一馬在柔軟的雪地上留下行走過的痕跡,漫天的飛雪又替一人一馬掩蓋了他們的足跡,見到唐簡於李白這些走在前麵的前輩之後,張凱楓總算是明白了在救國救民的這一條道路上不僅僅是自己在獨行,無論是李白又或是唐簡,他們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走在這一條路上。
欲投身朝廷報效國家的李白,卻隻能落得奉旨作詩,不得重用,李白便獨身出了朝廷這個旋渦,求仙問道,亦有後宋範仲淹口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之心,脫離了朝廷,對李白來說,不外乎是走上另一條報效國家的路罷了。
至於唐簡其人,雖是江湖中人,卻也是如讀書人口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般,先是修的一顆俠肝義膽的心;而後為了唐門而奮鬥,將唐門從殺手組織變成了江湖上數一數二的大門派;接著成為了武林盟主,不知剿滅多少賊匪;如今安史之亂即將到來,哪怕年歲已高,唐簡依舊選擇幫助張凱楓去護持那些被紅衣教擄掠而去的可憐女子。
行道難,又何妨?張凱楓從來不畏懼前路艱難,能讓他覺得恐懼的,不過是獨自上路罷了,意外的來到這個世界,前世的記憶讓他知道亂世將要到來,不斷奔波企圖平複這個亂世,這不可謂不是逆天而行,但是見識過朝廷直接被安祿山所蒙蔽而放棄玄甲蒼雲軍,甚至將玄甲蒼雲軍當做是叛匪,張凱楓很是懷疑自己所走上的道路究竟有沒有同行者。
事實證明,張凱楓走上的這一條看似逆天的道路,不過是早已有人踏足的道路,而這些人則被世人稱之為大俠。
想要成為像唐簡一樣的一代大俠,張凱楓需要走的路還有很多,正如此時返回天策府的路。
楊寧所贈與的這匹馬,雖然被張凱楓牽著走了很遠的一段距離,身體變得暖和起來,也精神起來,可是張凱楓依舊沒有選擇騎上它回到天策府,依舊牽著它一起走在路上,這匹馬在見到自己的時候高興的樣子,讓張凱楓很是心酸,此前的自己不正是嫌棄這匹馬不能隨自己走過過膝的雪地去翻山越嶺當做是累贅才會被自己拴在路邊的嗎?然而自己如果連一匹馬的安慰都無法去保證,又何談走上如唐簡那般的大俠之路?
張凱楓決定慢慢的走回天策府,雖說前路還遠,可是張凱楓的這個行路速度也足以在十二月,在安祿山起兵叛亂之前回到天策府了,張凱楓覺得自己需要一個人靜靜,用漫長而又久遠的道路來堅定自己的心,擺脫心中最後的一絲迷茫。
漫天飛雪中,心懷大誌的少年獨自上路,寒冷無法阻擋他的腳步,風雪也對他造成不了任何的傷害,而那些餓著肚子出來覓食的猛獸更是反而進了他的肚子中,冬季的大地上缺少綠色,更別提鮮嫩的綠草,而出來時所攜帶的馬糧早已耗盡,大唐縱然強盛富足,馬匹依舊無法走進千家萬戶,難以尋找到馬糧,張凱楓也隻得硬著頭皮喂馬兒吃肉,然而讓張凱楓驚訝的是,餓極了的馬匹根本不管自己是一隻素食動物,對於肉類來著不拘。
從未吃過肉的馬兒自從吃了肉,似乎是從素食動物蛻變成了肉食動物,又或者是發現肉類所能提供的能量比草料什麽的多太多,自打吃過一次肉之後,這馬兒卻也很少再吃草料了,反倒是開始吃起肉來,就連原本溫順的性格似乎都變得具有攻擊性起來,雙目中隱隱都透露著紅光。
這匹馬身上發生的變化讓張凱楓大吃了一驚,可他沒有阻止馬繼續吃肉,甚至還頗有些鼓勵的意味,原本在這冬季身上的肥膘耗盡後會顯得瘦弱的馬匹,如今竟反而越發的強壯起來,張凱楓不得不感慨食物的能力。
連一匹原本是素食動物的馬兒因為吃過一次肉知道其中的好處之後都忍不住一直吃肉,那麽原本就是一匹餓狼的安祿山又會如何?唐玄宗……現在還不能稱之為唐玄宗的當代皇帝李隆基的所作所為又何嚐不是在給安祿山喂肉?就算沒有接觸過權力,張凱楓也知道其中所蘊含的誘人力量,而顯然安祿山是不會滿足於自己手中的權力比別人少。
被丟棄被拋棄的玄甲蒼雲軍,就像是張凱楓的縱容一樣,李隆基同樣的在縱容著安祿山,若是安祿山在攻伐雁門關,攻伐玄甲蒼雲軍的時候,朝廷沒有被安祿山所蒙蔽,出麵去阻止甚至將安祿山打疼打死,他還會有這樣的野心,這樣的欲望嗎?張凱楓不知道,也沒有人能夠告訴他,他隻知道,天策府距離自己不遠了,安祿山……也不會遠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