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椿是我尊敬的兄長,也是引領我認識贛南的向導。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沿著他回味悠長的精美散文,一趟趟地,乘坐班車駛向“梅嶺尋梅”,駛向“鬱孤台下清江水”……並隨他前往森林的深處、礦井的深處,前往曆史的深處、贛南人的心靈深處。
因為他,我迷醉在風景獨好的山水之間,迷醉在風情獨在的贛南土地上,尤其令我神往的,是他一路上所講述的那些或悲壯或雋永、或深沉或浪漫的紅色故事。那些故事是他從民間采擷來的,如同在礦山的窿子裏拾到的一枚枚塊鎢,真實得能掂出它的重量,能領略到它熠熠耀耀的光彩。構成這部長篇小說的素材就曾是那樣的塊鎢,或者說,是他發現的嵌在花崗岩中的一道大礦脈。那時,他屢次非常激動地對我訴說鎢礦故事,我還記得他當時的眼神,因為思想和情感的映照而顯得格外明澈。
我知道,這個題材需要依靠掘進、爆破、淘洗和冶煉,才能成為一種硬度高、熔點高的貴重金屬,正如鎢的開采和生產。然而,子椿仿佛鍥而不舍的打錘佬,執著地掘進在自己發現的窿子裏。待我讀到這部《山脊海腹》,竟已是三十年過去。因此,在我看來,作者的創作態度貴如烏金,這部作品的價值貴如烏金。
我把山脊與海腹看作是一種象征。它們象征著一方土地的精神和胸懷。從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宣告成立,直到紅軍長征,植根於中央蘇區先後存有五年多的時間,贛南人民為創建、保衛中央蘇區和蘇維埃政權,付出了巨大犧牲。麵對國民黨軍隊的五次大“圍剿”,中央蘇區為什麽能堅持五年之久?種種原因之外,我固執地認為,這也與客家人血脈相襲的性格基因有關。要知道,客家先民從中原顛沛流離遷徙至此,雖遠離了動亂和戰火,卻麵對著惡劣的生存環境。千百年來,客家人在尋找家園、開辟和保衛家園的生生不息的抗爭中,鑄就了頑強堅忍、重情重義、樂觀豁達等諸多優良品格。這些品格成為血雨腥風中的贛南百姓的精神支撐。
《山脊海腹》為讀者提供了如此驚心動魄、感人至深的例證——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被迫退出中央蘇區,身為贛江河支部書記的楊石山卻留了下來,組織上交給他四十擔鎢砂作為經費,讓他帶著七個革命幹部的後代潛伏下來,並約定等“將來紅軍打回來,要完璧歸趙”。但不久楊石山身份暴露。楊石山知道,舍身取義是容易的,可是如果他死了,分散托養在老鄉家的七個孩子將再也回不到父母身邊,也就無法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於是他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為了取得敵人的信任,還把四十擔鎢砂交了出去。這一情節給他落下了“叛徒”的罵名,幾十年受盡壓迫和屈辱。小說以楊石山的“叛變”與“平反”這條線為主,以楊石山與李月英、山茶之間的愛情糾葛,黃蓮和馮雙駿之間的背叛與寬恕等幾條線為輔,采用時空穿插的手法,反映了從蘇區時代一直到新時期,贛南礦區人民火熱的鬥爭和生活,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成為一部史詩性的作品。
它是贛南礦區幾十年間時代風雲的史詩。小說從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寫起,一直寫到老區淪陷、全國解放、“反右傾”、“文化大革命”、“文革”結束,一直寫到“平反”,寫到全國人民奮力抗擊“**”的2003年。但作者的筆墨不是平均的,而是把重點放在幾次大的政治運動中。也許,在作者看來,隻有“政治運動”才更能凸現出人物命運的起伏,因為對於從鬥爭的血與火的考驗中活過來的人,他們的命運其實已經超乎個人,他們的前途與命運和整個中國革命的前途與命運是緊緊連在一起的。時代風雲就像一塊試金石,它披沙揀金,考驗了一批真正品格高尚的人,也揀出了一些卑微的靈魂。
它是贛南礦區人民生活和風土人情的史詩。一直以來,礦工們過著悲慘的生活,采礦兩三年下來,沒有不患“矽肺”的,隻有一期、二期還是三期“矽肺”的區別。但是,為了把鎢礦源源不斷地開采出來,為了生存下去,他們沒有選擇,隻能挖砂不止,直到把生命的燈油耗盡。盡管,歲月艱辛、命運多舛且生存環境惡劣,他們依然用情和愛,用善良,譜寫著一首首溫情的歌。李順子的哥哥因為探礦身亡後,楊石山義無反顧擔當起作為哥哥的責任。山茶在心甘情願養大別人的兒子後,又把兒子拱手送還。海一樣遼闊的胸襟,山一樣超拔的精神,成為這部作品最為動人的景致所在。
它還是人性善惡交織的史詩。小說人物的塑造沒有一個是概念化、片麵化的,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立場的公正與客觀。以馮雙駿為例,他愛黃蓮,但在運動到來時,一念之差他出賣了黃蓮,將自己放在了善的對立麵。但作者對這個人物的處理,並非簡單地施以道德評判,而是從內心挖掘人物性格的多麵性,既寫出了他懦弱的優柔寡斷的一麵,又揭示了他善心猶存的一麵,並以從容的筆墨描寫這個人物反省,以及尋求寬恕。而黃蓮也沒有因為馮雙駿的背叛而表現出徹底的概念化的決絕,她既恨他,心中其實又還存有他的一方空間,所以幾十年始終獨身一人,所以在“**”的生死關口闖過一番後,在對生命有了更深的領悟後,黃蓮開啟了“恕”的心門。善與惡的變化也許隻是倏忽之間,作者卻敏銳地把握住這個瞬間,從而使人從單純道德標簽的尺度下走了出來,回歸為真正的人。
因為《山脊海腹》,我又憶起贛南鎢礦。前幾年,我在贛南的鎢礦拍下這樣一張照片:前景是簡陋的選礦廠,四麵開敞的草棚下,一張張淘床正為選礦而忙碌著;中景是一座草木稀疏而墓碑林立的墳山;遠景則是高大雄峻的尾砂壩,像一麵遮蔽所有背景的灰色幕牆,也遮蔽了所有墓主人的生活曆史。尾砂壩迅速增高,而關於鎢礦的記憶卻在迅速湮滅。如今在礦山,很難找到能言說往昔的老人了。別人講的,不會比我已知的更多(我的已知,完全得益於子椿領著我先後造訪西華山、鐵山壟、盤古山等鎢礦的經曆)。鎢礦已經改製,從前的國營鎢礦尚且顧不得珍藏它獨特的曆史和文化,還能指望已改製的企業嗎?所以,我曾寫下一篇短文,呼籲人們記住注定將遠逝的礦山文化記憶。
讀罷《山脊海腹》,欣喜之餘,掩卷沉思,我想這部厚重之作的價值還在於,它生動地啟示讀者:“即便在礦山,曆史也並非寸草不生的尾砂壩。曆史有血肉有肌膚有氣息有表情。曆史的記憶和情感中,蘊藏著豐富的可以觀照現實的精神價值,它比烏金更金貴。”
劉華(江西省文聯主席、江西省作協主席)
因為他,我迷醉在風景獨好的山水之間,迷醉在風情獨在的贛南土地上,尤其令我神往的,是他一路上所講述的那些或悲壯或雋永、或深沉或浪漫的紅色故事。那些故事是他從民間采擷來的,如同在礦山的窿子裏拾到的一枚枚塊鎢,真實得能掂出它的重量,能領略到它熠熠耀耀的光彩。構成這部長篇小說的素材就曾是那樣的塊鎢,或者說,是他發現的嵌在花崗岩中的一道大礦脈。那時,他屢次非常激動地對我訴說鎢礦故事,我還記得他當時的眼神,因為思想和情感的映照而顯得格外明澈。
我知道,這個題材需要依靠掘進、爆破、淘洗和冶煉,才能成為一種硬度高、熔點高的貴重金屬,正如鎢的開采和生產。然而,子椿仿佛鍥而不舍的打錘佬,執著地掘進在自己發現的窿子裏。待我讀到這部《山脊海腹》,竟已是三十年過去。因此,在我看來,作者的創作態度貴如烏金,這部作品的價值貴如烏金。
我把山脊與海腹看作是一種象征。它們象征著一方土地的精神和胸懷。從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宣告成立,直到紅軍長征,植根於中央蘇區先後存有五年多的時間,贛南人民為創建、保衛中央蘇區和蘇維埃政權,付出了巨大犧牲。麵對國民黨軍隊的五次大“圍剿”,中央蘇區為什麽能堅持五年之久?種種原因之外,我固執地認為,這也與客家人血脈相襲的性格基因有關。要知道,客家先民從中原顛沛流離遷徙至此,雖遠離了動亂和戰火,卻麵對著惡劣的生存環境。千百年來,客家人在尋找家園、開辟和保衛家園的生生不息的抗爭中,鑄就了頑強堅忍、重情重義、樂觀豁達等諸多優良品格。這些品格成為血雨腥風中的贛南百姓的精神支撐。
《山脊海腹》為讀者提供了如此驚心動魄、感人至深的例證——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被迫退出中央蘇區,身為贛江河支部書記的楊石山卻留了下來,組織上交給他四十擔鎢砂作為經費,讓他帶著七個革命幹部的後代潛伏下來,並約定等“將來紅軍打回來,要完璧歸趙”。但不久楊石山身份暴露。楊石山知道,舍身取義是容易的,可是如果他死了,分散托養在老鄉家的七個孩子將再也回不到父母身邊,也就無法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於是他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為了取得敵人的信任,還把四十擔鎢砂交了出去。這一情節給他落下了“叛徒”的罵名,幾十年受盡壓迫和屈辱。小說以楊石山的“叛變”與“平反”這條線為主,以楊石山與李月英、山茶之間的愛情糾葛,黃蓮和馮雙駿之間的背叛與寬恕等幾條線為輔,采用時空穿插的手法,反映了從蘇區時代一直到新時期,贛南礦區人民火熱的鬥爭和生活,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成為一部史詩性的作品。
它是贛南礦區幾十年間時代風雲的史詩。小說從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寫起,一直寫到老區淪陷、全國解放、“反右傾”、“文化大革命”、“文革”結束,一直寫到“平反”,寫到全國人民奮力抗擊“**”的2003年。但作者的筆墨不是平均的,而是把重點放在幾次大的政治運動中。也許,在作者看來,隻有“政治運動”才更能凸現出人物命運的起伏,因為對於從鬥爭的血與火的考驗中活過來的人,他們的命運其實已經超乎個人,他們的前途與命運和整個中國革命的前途與命運是緊緊連在一起的。時代風雲就像一塊試金石,它披沙揀金,考驗了一批真正品格高尚的人,也揀出了一些卑微的靈魂。
它是贛南礦區人民生活和風土人情的史詩。一直以來,礦工們過著悲慘的生活,采礦兩三年下來,沒有不患“矽肺”的,隻有一期、二期還是三期“矽肺”的區別。但是,為了把鎢礦源源不斷地開采出來,為了生存下去,他們沒有選擇,隻能挖砂不止,直到把生命的燈油耗盡。盡管,歲月艱辛、命運多舛且生存環境惡劣,他們依然用情和愛,用善良,譜寫著一首首溫情的歌。李順子的哥哥因為探礦身亡後,楊石山義無反顧擔當起作為哥哥的責任。山茶在心甘情願養大別人的兒子後,又把兒子拱手送還。海一樣遼闊的胸襟,山一樣超拔的精神,成為這部作品最為動人的景致所在。
它還是人性善惡交織的史詩。小說人物的塑造沒有一個是概念化、片麵化的,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立場的公正與客觀。以馮雙駿為例,他愛黃蓮,但在運動到來時,一念之差他出賣了黃蓮,將自己放在了善的對立麵。但作者對這個人物的處理,並非簡單地施以道德評判,而是從內心挖掘人物性格的多麵性,既寫出了他懦弱的優柔寡斷的一麵,又揭示了他善心猶存的一麵,並以從容的筆墨描寫這個人物反省,以及尋求寬恕。而黃蓮也沒有因為馮雙駿的背叛而表現出徹底的概念化的決絕,她既恨他,心中其實又還存有他的一方空間,所以幾十年始終獨身一人,所以在“**”的生死關口闖過一番後,在對生命有了更深的領悟後,黃蓮開啟了“恕”的心門。善與惡的變化也許隻是倏忽之間,作者卻敏銳地把握住這個瞬間,從而使人從單純道德標簽的尺度下走了出來,回歸為真正的人。
因為《山脊海腹》,我又憶起贛南鎢礦。前幾年,我在贛南的鎢礦拍下這樣一張照片:前景是簡陋的選礦廠,四麵開敞的草棚下,一張張淘床正為選礦而忙碌著;中景是一座草木稀疏而墓碑林立的墳山;遠景則是高大雄峻的尾砂壩,像一麵遮蔽所有背景的灰色幕牆,也遮蔽了所有墓主人的生活曆史。尾砂壩迅速增高,而關於鎢礦的記憶卻在迅速湮滅。如今在礦山,很難找到能言說往昔的老人了。別人講的,不會比我已知的更多(我的已知,完全得益於子椿領著我先後造訪西華山、鐵山壟、盤古山等鎢礦的經曆)。鎢礦已經改製,從前的國營鎢礦尚且顧不得珍藏它獨特的曆史和文化,還能指望已改製的企業嗎?所以,我曾寫下一篇短文,呼籲人們記住注定將遠逝的礦山文化記憶。
讀罷《山脊海腹》,欣喜之餘,掩卷沉思,我想這部厚重之作的價值還在於,它生動地啟示讀者:“即便在礦山,曆史也並非寸草不生的尾砂壩。曆史有血肉有肌膚有氣息有表情。曆史的記憶和情感中,蘊藏著豐富的可以觀照現實的精神價值,它比烏金更金貴。”
劉華(江西省文聯主席、江西省作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