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醜》並沒有因為爭議而受到什麽負麵影響,相反的是,隨著爭議越來越大。
反倒是越來越多的人,說出了,自己為什麽會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
原因可以說千奇百怪。
這也引起了一陣的討論,有著名媒體人疑惑:“我起初是以為他們喜歡的是這個演員而不是這個角色,但是他們告訴我不是這樣的,這是為什麽呢?是我沒有理解到他們的意思還是我的道德觀已經落後了?一個人殺人放火不是應該被社會所唾棄嗎?更甚的是有人說小醜隻是做了我們不敢做的事!”
事實也是如此。
“我喜歡小醜的理由很簡單,我喜歡反派,不知道算不算是我的一個審美怪癖,比起正派角色來,我更喜歡反派,我也不知道為什麽。”
“喜歡小醜是因為,小醜做了我們想做但是卻不能做,又不敢做的事情!”
“人生活在社會之中,總有不順,或者是職場上被pua,或者是生活之中遭到不公,我想每個人心裏都會有小小的報複和犯罪的心理,這是每個人都一樣的,就好比,我們被某個人欺負之後,心裏是否會悄悄地詛咒對方?
但是往往現實當中,我們沒有地方去宣泄,宣泄這股意難平,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觀眾喜歡將自己潛意識的和喜歡的電影聯係在一起,要聯係上小醜,至少可以得到視覺上的宣泄,就好像自己是小醜,當然了,對於那些說看了小醜,就去學小醜做暴力的事情,犯罪的行為,我是不認同的,因為恰恰相反,這樣的電影看完之後,反而會讓我們宣泄掉那種負麵的情緒!”
“我喜歡小醜,是因為小醜的造型,塗滿白色的臉,綠色的頭發,紅色嘴唇,紫色的禮服,基本上來說,我想,很多人都會喜歡小醜的造型吧?另外一方麵,我覺得小醜跳舞的時候,真的有一股非常獨特的美感,當然,人總是喜歡追求新的美感,喜歡新的事物,喜歡與眾不同的事物,在大多數電影都是正派拯救世界的時候,小醜這個反派的出現,反而為我們乏味的都市生活增添了一份新的色彩。”
“為何淪落為小醜,那是底層民眾生活的辛苦每天除了活著,還有希望和夢想小醜流著眼淚工作,兢兢業業的工作,但其結果卻被反複的愚弄和戲弄,最後還被直接解雇為了成為生活的底線而掙紮的人不優秀地對待,過了就會爆發積累的不滿!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有過小醜的那種經曆,職場上被pua,生活之中被忽視,被欺淩,超級英雄會拯救世界,但是我們都知道,超級英雄不存在,可是小醜更真實!”
國內的影評人,周清泉這樣寫道:
“我們常常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小醜》這部電影整體的基調就是壓抑的。整部電影觀看完,我僅能用悲哀來形容,悲哀的小醜、悲哀的社會、悲哀的製度、悲哀的思想、悲哀的主觀定義。每一個體製都會或多或少的存在自身的缺陷,小醜代表的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他們在深夜裏無助地掙紮著,渴望被社會關注,以至於在經曆了滿目瘡痍後,選擇用那麽極端的方式去報複社會。
人人都喜歡正義,對那些英雄充滿崇拜,以為反派就應該被誅殺。但在這個世界上,又哪裏存在真正的正義和真正的邪惡,就像天才和瘋子也不過是一念之差,所以看人看事關鍵在於你站在什麽角度。小醜便是一種見不得光的正義,可喜可悲。
原諒我大笑,我有病,請翻麵,這種病讓我經常放聲大笑,並不代表我的心情,可能是大腦損傷或神經係統疾病。
我想說這是一種怎樣的疾病?這是一種在看到地鐵裏有女性被那些所謂的“社會精英”調戲後的不滿與憤怒而導致的病症。
這是一種在公交車上滿懷善意逗孩子笑,卻突然被旁邊的母親冷臉嘲諷“離我的孩子遠點”而導致的病症。
這是一種拚命做好自己熱愛的小醜這份工作時,卻被信任的兄弟出賣從而被老板辭退而導致的病症。
這是一種一心一意對母親好卻得知自己的母親騙了自己一輩子而導致的病症。
這是一種想要被認可從而去迎合卻最終換來的仍然是嘲笑與不屑而導致的病症。
這是一種積蓄無力到所有情感被全力迸發。
這不是笑話,我完全豁出去了,沒有什麽能傷害我,我的人生隻是一出喜劇。
是經曆了怎樣的人生才會豁出去,是多麽無力的聲音。其實身處精神崩潰邊緣的他,殺死了自己的母親、朋友,難道他的內心一定是快樂的嗎?這是一種被全世界拋棄後,折返去毀滅全世界的卑微。雖然他的做法很可惡,可我想說,那是一種從未被理解過的可悲。
為什麽《小醜》會引發那麽大的爭議?
首先,因為每個人心裏都住著一個小醜,因為生活總是有那麽多不如意,特別是社會壓力越來越大的如今。
小醜遇到過的那些事情,或許我們很多人不可能都遇到,但是至少,肯定有你遇到過的。
其次,小醜癲狂地,開始了豁出去,是的,豁出去。
而這往往是我們現實當中,絕大多數人無法做到的事情,因為,電影裏麵的小醜,已經一無所有了,他沒有親人了,沒有愛人了,甚至沒有朋友了,他可以說了無牽掛了,這樣的人是最可怕的,因為他是最有可能真正的激活小醜的。
但是我們不是,所以,才會在內心深處,暗暗地想著,如果我能豁出去。
比如在職場上遭遇不公的時候,聽到領導說,幹不好你別幹了,我們很多人,想來都會有過,想要直接把辭職信摔到他臉上,然後說老子不伺候了,可是現實是,我們不能這麽做。
而電影裏麵,你隻想嘲笑我,當你惹毛一個被社會遺棄、被當成垃圾、精神有病的邊緣人會怎樣?我告訴你會怎樣。你會自食其果。生活愈是不幸你就愈要對這個世界保持微笑。憑什麽?誰不是普通人?在經曆了滿目瘡痍後,誰還能笑對生活?
各位都太了解這個社會係統了,你們決定是非對錯,就像你們決定什麽好笑或者不好笑。每個人都在對彼此大喊大叫,沒有人互相尊重,沒有人為對方設身處地著想。對啊,又有誰願意為別人著想呢?
瘋狂就像地心引力,有時候需要做的不過是輕輕一推。這就是為什麽影片最後出現了那麽多小醜,他們都是生活在這個社會的底層,他們飽受傷害、飽受折磨,卻隻能忍氣吞聲。可是誰又比誰高出一階?人人本就平等,壓迫到了極致便是無止境的反抗。
這部電影不免讓我想到了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就像老人摔倒扶不扶?就像因為校園欺淩而離開這個世界的孩子們。當你被欺淩時,你渴望這個世界哪怕給出一點點的美好。
沒有人能保證社會總是正義的。可是我想說,好好愛護自己吧。哪怕你被當成瘋子一樣看待,好好愛護自己吧。
人雲亦雲終會堆積成社會陰霾。既然我們不能避免那些自認為“正義”的人的存在,那我們就把他們當成空氣,社會的主流是陽光的,總有人是充滿愛與希望的。
就像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你為這個世界所貢獻的陽光總會多驅散些陰暗的霧霾。
你看風總是拍打樹苗,樹苗從不生氣,它隻是不停地向下紮根,因為它知道自己終會變成參天大樹。你看向日葵總是抬著頭,向陽生長。
恣意灑然,笑人間萬事,一朝踏歌而去。”
其實像周清泉這樣的觀點的人也同樣的有不少,畢竟,生活總還要繼續,你不能因為一部電影,讓自己陷入了懷疑這個世界,懷疑人生的境地。
《小醜》也沒有那麽大的力量!
還有關於電影裏麵的一些角色,一些問題。
同樣的也在網絡上引起很大的討論,比如,關鍵人物之一“托馬斯·韋恩”!
這個世界雖然沒有蝙蝠俠這個ip,但是在《小醜》裏麵,托馬斯·韋恩,這個角色是完完全全繞不過去的。
有人問:“托馬斯韋恩到底是慈善家還是偽善者?”
一部分人覺得:“托馬斯韋恩在影片中的戲份不多,但是通過亞瑟地鐵殺人事件的輿論宣傳,我們可以了解托馬斯韋恩的為人:他把三個地鐵裏的流氓,稱之為:“華爾街的精英”,把遭受毒打防衛殺人的亞瑟,稱之為:“社會的垃圾”,以及對自己的評價是:“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
華爾街的精英,與流氓行為看似矛盾實,事實上則是兩張共存的標簽,托馬斯韋恩為了維護上層社會形象,而故意扭曲了事實。
亞瑟的狂笑聲,讓流氓放棄了繼續調戲女士,並把注意力轉移到了自己身上。
先遭受毒打後反擊的亞瑟,甚至帶有一點見義勇為的情節,因為亞瑟的狂笑解救了車廂內,正被調戲羞辱的女士,亞瑟持槍殺人的行為,應屬於激憤加自我防衛性質,雖然防衛明顯過當,但是依然事出有因。而在托馬斯韋恩嘴裏,這些是非曲折通通被無視,隻截取了最後的結果,認定亞瑟為社會底層的人渣殺人犯。
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顯然托馬斯韋恩是一位成功人士,但是白手起家卻是一派謊言,隻是為了襯托上層人士的高大形象而發表的杜撰言論,韋恩家族通過世代的壟斷經營和積累,才有今天的地位和財富,絕非托馬斯一人所為,更談不上白手起家。
僅僅通過一段電視講話,就可以發現托馬斯韋恩的形象,是具有顛覆性,從傳統的慈善家形象,變成了一個滿口謊言的偽善者!”
但是同樣的也有人認為托馬斯·韋恩並不是什麽偽善者。
他的反應完全是屬於正常人該有的反應。
“不明白,為什麽很多人覺得托馬斯·韋恩是個偽善者,他做了什麽?
縱觀整部電影,他說了什麽?
他譴責殺害自己員工的凶手,這有問題嗎?
他隻是一個商人,不是執法者,他比任何人都更渴望社會穩定,不管亞瑟的初衷是什麽,但是他的確殺了人了,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在公開場合說出同情亞瑟的話。
事實上,不要說是托馬斯·韋恩了,但凡是一個正常人,都不會去同情一個連續殺害三個人的凶手!
哪怕他做的事情似乎情有可原,當然,如果亞瑟自首了,那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同時人設打造方麵,說托馬斯·韋恩不是白手起家,這有什麽問題?
他或許不是什麽偉大的人,但是至少也不是什麽低劣的偽善者吧?
再來說亞瑟所遭遇的事情,地鐵上被那三個人拳打腳踢,這件事,的確讓人意難平,但他開槍殺死他們,卻真的有那麽正義嗎?
還有那個女孩,她是怎麽做的?
我們不能隻看結果,但是也不能隻看過程!
因為隻看結果,那三個人死了,可是卻有人想過沒有,他們三個人真的罪大到要以死謝罪的程度嗎?
如果隻看過程,亞瑟的確值得同情,他是某種程度上的見義勇為,但是既然他手上有槍,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見義勇為?
所以這注定是個沒有結果的答案,同樣的也不能就憑借這個就否定托馬斯·韋恩!
”
反倒是越來越多的人,說出了,自己為什麽會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
原因可以說千奇百怪。
這也引起了一陣的討論,有著名媒體人疑惑:“我起初是以為他們喜歡的是這個演員而不是這個角色,但是他們告訴我不是這樣的,這是為什麽呢?是我沒有理解到他們的意思還是我的道德觀已經落後了?一個人殺人放火不是應該被社會所唾棄嗎?更甚的是有人說小醜隻是做了我們不敢做的事!”
事實也是如此。
“我喜歡小醜的理由很簡單,我喜歡反派,不知道算不算是我的一個審美怪癖,比起正派角色來,我更喜歡反派,我也不知道為什麽。”
“喜歡小醜是因為,小醜做了我們想做但是卻不能做,又不敢做的事情!”
“人生活在社會之中,總有不順,或者是職場上被pua,或者是生活之中遭到不公,我想每個人心裏都會有小小的報複和犯罪的心理,這是每個人都一樣的,就好比,我們被某個人欺負之後,心裏是否會悄悄地詛咒對方?
但是往往現實當中,我們沒有地方去宣泄,宣泄這股意難平,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觀眾喜歡將自己潛意識的和喜歡的電影聯係在一起,要聯係上小醜,至少可以得到視覺上的宣泄,就好像自己是小醜,當然了,對於那些說看了小醜,就去學小醜做暴力的事情,犯罪的行為,我是不認同的,因為恰恰相反,這樣的電影看完之後,反而會讓我們宣泄掉那種負麵的情緒!”
“我喜歡小醜,是因為小醜的造型,塗滿白色的臉,綠色的頭發,紅色嘴唇,紫色的禮服,基本上來說,我想,很多人都會喜歡小醜的造型吧?另外一方麵,我覺得小醜跳舞的時候,真的有一股非常獨特的美感,當然,人總是喜歡追求新的美感,喜歡新的事物,喜歡與眾不同的事物,在大多數電影都是正派拯救世界的時候,小醜這個反派的出現,反而為我們乏味的都市生活增添了一份新的色彩。”
“為何淪落為小醜,那是底層民眾生活的辛苦每天除了活著,還有希望和夢想小醜流著眼淚工作,兢兢業業的工作,但其結果卻被反複的愚弄和戲弄,最後還被直接解雇為了成為生活的底線而掙紮的人不優秀地對待,過了就會爆發積累的不滿!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有過小醜的那種經曆,職場上被pua,生活之中被忽視,被欺淩,超級英雄會拯救世界,但是我們都知道,超級英雄不存在,可是小醜更真實!”
國內的影評人,周清泉這樣寫道:
“我們常常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小醜》這部電影整體的基調就是壓抑的。整部電影觀看完,我僅能用悲哀來形容,悲哀的小醜、悲哀的社會、悲哀的製度、悲哀的思想、悲哀的主觀定義。每一個體製都會或多或少的存在自身的缺陷,小醜代表的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他們在深夜裏無助地掙紮著,渴望被社會關注,以至於在經曆了滿目瘡痍後,選擇用那麽極端的方式去報複社會。
人人都喜歡正義,對那些英雄充滿崇拜,以為反派就應該被誅殺。但在這個世界上,又哪裏存在真正的正義和真正的邪惡,就像天才和瘋子也不過是一念之差,所以看人看事關鍵在於你站在什麽角度。小醜便是一種見不得光的正義,可喜可悲。
原諒我大笑,我有病,請翻麵,這種病讓我經常放聲大笑,並不代表我的心情,可能是大腦損傷或神經係統疾病。
我想說這是一種怎樣的疾病?這是一種在看到地鐵裏有女性被那些所謂的“社會精英”調戲後的不滿與憤怒而導致的病症。
這是一種在公交車上滿懷善意逗孩子笑,卻突然被旁邊的母親冷臉嘲諷“離我的孩子遠點”而導致的病症。
這是一種拚命做好自己熱愛的小醜這份工作時,卻被信任的兄弟出賣從而被老板辭退而導致的病症。
這是一種一心一意對母親好卻得知自己的母親騙了自己一輩子而導致的病症。
這是一種想要被認可從而去迎合卻最終換來的仍然是嘲笑與不屑而導致的病症。
這是一種積蓄無力到所有情感被全力迸發。
這不是笑話,我完全豁出去了,沒有什麽能傷害我,我的人生隻是一出喜劇。
是經曆了怎樣的人生才會豁出去,是多麽無力的聲音。其實身處精神崩潰邊緣的他,殺死了自己的母親、朋友,難道他的內心一定是快樂的嗎?這是一種被全世界拋棄後,折返去毀滅全世界的卑微。雖然他的做法很可惡,可我想說,那是一種從未被理解過的可悲。
為什麽《小醜》會引發那麽大的爭議?
首先,因為每個人心裏都住著一個小醜,因為生活總是有那麽多不如意,特別是社會壓力越來越大的如今。
小醜遇到過的那些事情,或許我們很多人不可能都遇到,但是至少,肯定有你遇到過的。
其次,小醜癲狂地,開始了豁出去,是的,豁出去。
而這往往是我們現實當中,絕大多數人無法做到的事情,因為,電影裏麵的小醜,已經一無所有了,他沒有親人了,沒有愛人了,甚至沒有朋友了,他可以說了無牽掛了,這樣的人是最可怕的,因為他是最有可能真正的激活小醜的。
但是我們不是,所以,才會在內心深處,暗暗地想著,如果我能豁出去。
比如在職場上遭遇不公的時候,聽到領導說,幹不好你別幹了,我們很多人,想來都會有過,想要直接把辭職信摔到他臉上,然後說老子不伺候了,可是現實是,我們不能這麽做。
而電影裏麵,你隻想嘲笑我,當你惹毛一個被社會遺棄、被當成垃圾、精神有病的邊緣人會怎樣?我告訴你會怎樣。你會自食其果。生活愈是不幸你就愈要對這個世界保持微笑。憑什麽?誰不是普通人?在經曆了滿目瘡痍後,誰還能笑對生活?
各位都太了解這個社會係統了,你們決定是非對錯,就像你們決定什麽好笑或者不好笑。每個人都在對彼此大喊大叫,沒有人互相尊重,沒有人為對方設身處地著想。對啊,又有誰願意為別人著想呢?
瘋狂就像地心引力,有時候需要做的不過是輕輕一推。這就是為什麽影片最後出現了那麽多小醜,他們都是生活在這個社會的底層,他們飽受傷害、飽受折磨,卻隻能忍氣吞聲。可是誰又比誰高出一階?人人本就平等,壓迫到了極致便是無止境的反抗。
這部電影不免讓我想到了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就像老人摔倒扶不扶?就像因為校園欺淩而離開這個世界的孩子們。當你被欺淩時,你渴望這個世界哪怕給出一點點的美好。
沒有人能保證社會總是正義的。可是我想說,好好愛護自己吧。哪怕你被當成瘋子一樣看待,好好愛護自己吧。
人雲亦雲終會堆積成社會陰霾。既然我們不能避免那些自認為“正義”的人的存在,那我們就把他們當成空氣,社會的主流是陽光的,總有人是充滿愛與希望的。
就像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你為這個世界所貢獻的陽光總會多驅散些陰暗的霧霾。
你看風總是拍打樹苗,樹苗從不生氣,它隻是不停地向下紮根,因為它知道自己終會變成參天大樹。你看向日葵總是抬著頭,向陽生長。
恣意灑然,笑人間萬事,一朝踏歌而去。”
其實像周清泉這樣的觀點的人也同樣的有不少,畢竟,生活總還要繼續,你不能因為一部電影,讓自己陷入了懷疑這個世界,懷疑人生的境地。
《小醜》也沒有那麽大的力量!
還有關於電影裏麵的一些角色,一些問題。
同樣的也在網絡上引起很大的討論,比如,關鍵人物之一“托馬斯·韋恩”!
這個世界雖然沒有蝙蝠俠這個ip,但是在《小醜》裏麵,托馬斯·韋恩,這個角色是完完全全繞不過去的。
有人問:“托馬斯韋恩到底是慈善家還是偽善者?”
一部分人覺得:“托馬斯韋恩在影片中的戲份不多,但是通過亞瑟地鐵殺人事件的輿論宣傳,我們可以了解托馬斯韋恩的為人:他把三個地鐵裏的流氓,稱之為:“華爾街的精英”,把遭受毒打防衛殺人的亞瑟,稱之為:“社會的垃圾”,以及對自己的評價是:“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
華爾街的精英,與流氓行為看似矛盾實,事實上則是兩張共存的標簽,托馬斯韋恩為了維護上層社會形象,而故意扭曲了事實。
亞瑟的狂笑聲,讓流氓放棄了繼續調戲女士,並把注意力轉移到了自己身上。
先遭受毒打後反擊的亞瑟,甚至帶有一點見義勇為的情節,因為亞瑟的狂笑解救了車廂內,正被調戲羞辱的女士,亞瑟持槍殺人的行為,應屬於激憤加自我防衛性質,雖然防衛明顯過當,但是依然事出有因。而在托馬斯韋恩嘴裏,這些是非曲折通通被無視,隻截取了最後的結果,認定亞瑟為社會底層的人渣殺人犯。
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顯然托馬斯韋恩是一位成功人士,但是白手起家卻是一派謊言,隻是為了襯托上層人士的高大形象而發表的杜撰言論,韋恩家族通過世代的壟斷經營和積累,才有今天的地位和財富,絕非托馬斯一人所為,更談不上白手起家。
僅僅通過一段電視講話,就可以發現托馬斯韋恩的形象,是具有顛覆性,從傳統的慈善家形象,變成了一個滿口謊言的偽善者!”
但是同樣的也有人認為托馬斯·韋恩並不是什麽偽善者。
他的反應完全是屬於正常人該有的反應。
“不明白,為什麽很多人覺得托馬斯·韋恩是個偽善者,他做了什麽?
縱觀整部電影,他說了什麽?
他譴責殺害自己員工的凶手,這有問題嗎?
他隻是一個商人,不是執法者,他比任何人都更渴望社會穩定,不管亞瑟的初衷是什麽,但是他的確殺了人了,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在公開場合說出同情亞瑟的話。
事實上,不要說是托馬斯·韋恩了,但凡是一個正常人,都不會去同情一個連續殺害三個人的凶手!
哪怕他做的事情似乎情有可原,當然,如果亞瑟自首了,那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同時人設打造方麵,說托馬斯·韋恩不是白手起家,這有什麽問題?
他或許不是什麽偉大的人,但是至少也不是什麽低劣的偽善者吧?
再來說亞瑟所遭遇的事情,地鐵上被那三個人拳打腳踢,這件事,的確讓人意難平,但他開槍殺死他們,卻真的有那麽正義嗎?
還有那個女孩,她是怎麽做的?
我們不能隻看結果,但是也不能隻看過程!
因為隻看結果,那三個人死了,可是卻有人想過沒有,他們三個人真的罪大到要以死謝罪的程度嗎?
如果隻看過程,亞瑟的確值得同情,他是某種程度上的見義勇為,但是既然他手上有槍,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見義勇為?
所以這注定是個沒有結果的答案,同樣的也不能就憑借這個就否定托馬斯·韋恩!
”